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重塑食品安全:民间给力,监管要跟上

2012/5/6 11:19:44 来源:长江商报

    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去年创办的“掷出窗外”网近日引起广泛关注。它收录了全国有明确来源、有受害者的2000多条有害食品记录,可以按省份、食品种类来查询,被网友称为“有毒食品警告网站”。经由微博网友自发传播,5月3日,“掷出窗外”网在两小时内出现两万多人次的超负荷流量,一度瘫痪。(5月5日《中国之声》)

  必须把有害食品掷出窗外,把不法分子掷进铁窗。近些年,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屡屡击中公众脆弱的神经,这个网站以及“食品安全数据库”,无疑给人们提供了具体可感的丰富信息,它应该、也值得收获人们的尊敬。在工业时代,食品安全是一个相当专业的领域,特别是它涉及到生物、化学等科学技术,普通公民并不具备相关知识背景,其信息需求可谓严重短缺。

  信息供应遵守市场的逻辑,一旦公众对监管部门供应的信息感到不解渴甚至不信任,来自民间的信息就会格外受青睐。目前看来,政府与民间在食品安全信息需求与信任上有分野,有时各唱各的调。

  去年,媒体报道包括北京海关在内的不少国家机关低调种菜,在郊外自建蔬菜种植基地,供应各自的机关食堂以及工作人员。果蔬从生产到采摘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堪称苛刻的监管执行,可见监管得力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现实又是怎样地叫人尴尬?历次重大食品问题,从早年的苏丹红、吊白块,到近年的三聚氰氨,哪一个不是媒体率先“斗胆”揭开的?媒体一直冲在揭露食品安全的前线,不遗余力地曝光触目惊心的食品问题,绝不仅仅是为了吓唬公众“不能吃、不敢吃”,而是为了肃清这片有毒的垃圾场。

  不能说监管部门完全没有作为,媒体曝光的问题多数也曾被“从严从重”处理过,尽管风声一过又时见抬头。近日,江西赣州的消费者发现了疑为明胶和塑料制成的猪耳朵,政府部门一会称当地无法检测,一会又称没时间到外地送检。一些政府部门要面子要政绩,竟可以如此罔顾民意,难怪吴恒自嘲:“在网站发布近一年后,还受到民众这么强烈的关注,这只能感谢政府部门。”在缺乏相应的预警和问责机制的现实面前,真是几多辛酸几多无奈。

  今年,中央仅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这个环节的投入就将近1亿元。广东省则投入4亿元用于食品安全监管,成都等不少地方也已上亿。从中央到地方,经费投入不可谓不多,食品安全监管原本应该“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而不是像一块死肉,打也不知道痛痒。

  吴恒的网站,一年只投入300元网站管理费,网站“火”了以后更有律师、程序员等各界志愿人士向他伸出援手。他们的目的很单纯,绝不仅仅是要帮助吴恒,而是希望一起做好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传播,一点一滴地涤荡目前的食品安全乱象。民间的力量一旦被聚集起来是巨大的,在美好愿景面前,这力量也是可以自治自洽的。“掷出窗外”网所能提供的只是一点小补,然而在这点小补面前,负责的政府部门也应感受到无言的鞭策。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