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崇礼石嘴子乡新增设施蔬菜820亩 投资830万元

2012/5/9 10:07:43 来源:长城网

  走进崇礼县石嘴子乡石嘴子村的越夏彩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站在山上的制高点放眼望去:河川地内绵延5公里的数千余栋大棚宛如一片银海,泛出耀眼的光芒,蔚为壮观;还有百余座正在用方钢焊接而成的日光温室排列整齐,就像一支古代军队扎下的营帐,过去广种薄收的河川地如今被成片的设施蔬菜覆盖。

  这样的场景,让所有前来考察调研的人为之震撼。

  因为10年前,石嘴子村河川一带还是个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地方,自从成为设施蔬菜开发区后,石嘴子乡通过政府扶持、部门联动、项目支撑,以产业化发展为中心,围绕实现“蔬菜富民”战略,强力扶持大棚蔬菜主导产业,在这里集中连片建成了集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长期以来,崇礼的农业生产一直饱受立地条件欠缺的困扰,石嘴子乡的精彩转身,无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全新模式。为此,记者深入石嘴子村,探寻它发展变化、演绎传奇的足迹。

  石嘴子村的精彩变脸,始于2005年。

  这一年,位于崇礼县石嘴子乡公路河川一带的石嘴子村被县农业开发办“相中”,成为农业开发项目区。“当时,这里还是种一葫芦收一瓢的贫瘠之地,仅有的几片山腰梯田,靠天吃饭,亩收入也就400多元。我们在山东寿光参观后发现,人家一个大棚的收入能达到2万元,所以就想将农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整理和产业化项目结合起来,利用河川一带集中连片的土地,引导项目区农民发展温室蔬菜大棚。”石嘴子乡副乡长狄瑞军告诉记者。

  自2005年至今,大棚蔬菜基地蔬菜大棚的数量,由当年的24余栋增加到4723余栋;结构也从当初的一代棚、二代棚变成了质量更好、空间更大的第三代棚和新四代棚,由二膜覆盖向三膜覆盖转型,延长蔬菜生长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产值;蔬菜品种由原来的一种,到现在品种的不断丰富,给农民带来的收入是种粮食的10多倍,更促进了当地的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随着效益的示范带动和建棚技术的不断改进,石嘴子村的蔬菜大棚发展迅速,蔬菜种植户由一户到了900多户,大棚村由1个行政村发展到10个,面积最大的村达到了户均5亩棚。目前,仅富京农业有机蔬菜扶贫基地大棚区年产各类蔬菜超过5000多吨,年产值1500万元。

  良好的群众基础,让开发方式、开发内容和开发功能对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更强的示范导向性。农业增效,放大了农民的增收空间。同时也吸引了投资设施蔬菜的企业界的客商,石嘴子乡的矿山老板宋启宏,在今年4月建起156个新大棚,占地167亩。宋启宏告诉记者:“以前建大棚时,心里也没有底,现在乡里的设施蔬菜已成规模,有专业的合作社,从技术管理到市场营销有乡里的大力支持,投资发展前景很好。”像宋启宏这样,通过县乡的引导和支持,发展蔬菜大棚走上致富之路的群众不在少数,全乡仅彩椒种植一项年经济收入达5600多万元,人均可收入5000多元。

  石嘴子乡党委书记牛海虎告诉记者,正是石嘴子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发展蔬菜大棚的率先成功,使农民看到了丰厚的收益,才能以点带面、以面带县,在全县形成了蔬菜大棚的产业化发展。据了解,今年全乡新增设施蔬菜面积820亩,总投资830多万元,石嘴子乡将在继续提升和扩大开发项目区的水平和影响基础上,将涉农部门的工作精力、政策措施、支持资金向开发区聚合,形成全乡高效农业的示范区、聚集区,着力打造继石嘴子村之后又一全乡乃至全县、全市集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四位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新典型。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