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物非所值”的洋奶粉为何倍受青睐?

2012/5/19 13:57:43 来源:华声在线

  洋奶粉价格畸高,中国妈妈仍然趋之若鹜,这是媒体近年来百报不厌的新闻题材。近日又有媒体报道,一些洋奶粉狠敲中国拥趸的竹杠,打着成本上涨、配方升级之类旗号提价,使国内价格达到海外市场的2倍,甚至是原产地的4倍。媒体言外之意是,洋奶粉早已物非所值。(5月18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洋奶粉“物非所值”,还是基于奶粉这种普通食品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同样是洋品牌,就很少听到几十克重的“苹果”卖几千元是不是物有所值。假如屈从于一种科技的落后,“被宰”不算心甘情愿,也是无可奈何,“落后就会挨打”嘛。但是,当意识到并有资格说洋奶粉“物非所值”时,大致这种产品在本土也是有一个物有所值的标准的,或者说这不过是这个农业大国的一种农副产品而已。

  其实,相比于耐用消费品的功能、技术、设计等品质内涵,奶粉这种日用消费品食品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按理国产占据天时地利的优势,完全可以与洋品牌一决高下,甚至可以使洋品牌无立足之地。而就是这种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农副产品,竟然不受本土消费者的青睐,尽管洋奶粉价格畸高,中国妈妈仍然趋之若鹜。

  对此,业内人士与专家一直怨声载道,直指中国妈妈扭曲的“消费心理”,痛斥人们崇洋媚外,颇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事实果真如此么?让中国妈妈对奶粉产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并不是虚荣心导致的崇洋媚外,也不是追求一种更高的生活质量,而是中国的月亮确实不圆——“国产奶粉的信誉已经玩完了,2008年三聚氰胺丑闻曝光,丑闻冒个不停”。消费者不是化学家,当然就“防范于未然”了。

  尽管洋品牌把定价提到海外市场的2至4倍,但中国妈妈似乎有种“求宰求揍”的痴迷。这种“痴迷”心理不同于虚荣心支配下的崇洋媚外,而是食品市场的安全问题已经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再加上一种简单而深刻的消费理性:我因为价廉买了国产奶粉,万一坑了孩子怎么办?致使大多数中国妈妈不敢去冒险。

  暂且不论国产奶粉是不是到了绝对不可取的地步,但市场监管失职缺位,导致企业投机成风也是不争事实。这涉及到整个市场的监管现状和相关企业的诚信度。在几乎要倒过来挑选什么食品是安全的市场环境下,人们即使在无可奈何下用“百毒不侵”聊以自慰,但对自己下一代的健康还是坚守底线的。若要说商品的性价比,如果把“结石宝宝”的治疗成本计算在内,花海外市场2至4倍的价格购买洋奶粉,也许可以说是“物有所值”的。

  然而,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结果。一方面中国乳业信用濒临崩溃,严重折损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消费者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洋奶粉“物非所值”花费冤枉钱。造成这种不堪局面的原因,似乎可以纳入当前某些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计后果追求经济发展的现象,不仅在乳品业,在其他方面也造成了不少社会问题。管理部门的失职和不作为,企业在利益驱使下投机成风,政府部门还总是以“国情”为由,降低产品质量标准,给不合格产品放开生路,最终必然导致市场秩序混论,甚至让社会诚信体系日趋式微。

  如果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那么,让政府部门监管到位应该可以雷厉风行的,所有的法律法规本来都是为维持社会秩序预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问题食品在市场上的泛滥,除了谴责企业的无良外,政府部门就责任重大了。

  知风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