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财经报道 > 正文

宏观调控:运筹帷幄更从容(3)

2012/6/4 9:22:13 来源:经济日报

    在这期间,我国涌现出一批批辉煌的科技成果:“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我国自行设计、集成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个7000米载人潜水器试验成功,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载人潜器;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刷新世界(7.44,0.00,0.00%)铁路运营速度纪录。

   在这期间,我国一批重大工程陆续建成: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我国拥有了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三峡工程作为全世界最高的混凝土重力坝,描绘了世界水电史上的辉煌篇章;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使我国能源利用方式更趋合理。

   这些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来自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宏观调控积极作用的成功实践,是总体协调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制度优势,是西方经济理论所难以涵盖的,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更加充分地发挥两者的优势,更多利用间接调控的手段,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宏观调控更加成熟

   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人发出这样那样的疑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会自动调节供需,还需要宏观调控吗?”

   “宏观调控的力度是不是太大了?”

   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绝对依赖市场或者计划都是不正确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的改革,决不能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不能认为加强了宏观调控,就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是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及时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且,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说,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在于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同时可以在扩大就业、稳定物价、收入分配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证市场经济始终沿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经济运行是有周期、有波动的。宏观调控就像一个热度适宜的巨型“熨斗”,力求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运用这个巨型“熨斗”的能力更加娴熟,更多采用间接调控方式,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发挥政策“组合拳”作用;更加重视预调、微调,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然,在调控时机上“先发制人”,在调控节奏上小步微调;应急与谋远结合,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保有压、有扶有控。

   同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服务和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下更大力气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使社会财富更多地向劳动者倾斜,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说:“这说明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立足更为长远,党和政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加高超。”

   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1.2%,没有出现急剧升温和陡然回落,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再往前追溯,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1992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没有出现大的波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说,改革开放特别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2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呈现三大趋势:一是高位波动;二是波幅收窄;三是峰长谷短,也就是高峰时间长、低谷时间短。这说明我国的宏观调控是及时有效、充分发挥了作用的。

   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很突出,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经济下行和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并存。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复杂性、特殊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

   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认识宏观调控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

   惊涛拍岸自岿然,运筹帷幄更从容。人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巨轮一定能绕过激流险滩,勇往直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