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射洪苦藠从每斤6元降到0.5元还无人问津

2012/6/19 9:40:46 来源:华龙网-重庆商报

    在川渝城市,苦藠老鸭汤,苦藠鹅掌汤、鲫鱼苦藠汤、苦藠猪肚鸡等佳肴,令人垂涎三尺。6月中旬,遂宁市射洪县苦藠传统产地——洋溪镇、新溪乡村民却愁眉苦脸:尽管苦藠销售价格跌至0.5元/斤了,但还有上百吨无人问津。目前,当地政府已在“中国农购网”平台上发布苦藠销售信息,寻找买家。

    藠农喊苦:苦藠价格高台跳水

    洋溪镇水洲坝村是射洪种植规模最大、产量最多的村,村民兰亨洁是该村最大的苦藠种植大户。昨日早上,他用自家的摩托驮上200多斤苦藠,到15公里外的射洪大桥市场去卖。上午11点,兰亨洁的苦藠卖完,“唉!才100元钱多一点,均价每斤才5角钱。”兰亨洁叹气道。

    “往年,苦藠3元—6元/斤,最低都是2.5元/斤。”兰亨洁说,去年他家种了6亩地,收了8000多斤苦藠,卖了2万多元,今年8000斤苦藠只能卖4000元,“每亩苦藠地光肥料就要花费1500元,按每亩高产2000斤计算,今年一亩苦藠最多卖1000元,还不够肥料钱。”

    提起今年苦藠的销售,水洲坝村支书郭保章也直摇头。他说,苦藠从4月底开挖,40天左右就能全部售完。而今年村里的苦藠产量预计可达120吨,但目前全村农户总共只散卖了30余吨。

    射洪县其他种植地的苦藠,也遭遇相同境遇。“仅在洋溪镇、新溪乡,就至少有上百吨苦藠还没卖。”

    跳水原因:市场不熟信息不畅

    苦藠,为渝、川、黔地区特产,是一种性味辛辣冲鼻、味道微苦的蔬菜,通常用于烹饪食品和腌制酱菜。

    在水洲坝村,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种植苦藠。如今全村95%的村民都种起了苦藠。

    郭保章说,往年几乎都是商贩上门收购苦藠,村民很少自己出去跑销售、跑信息,村民没有苦藠的定价权,“然而,今年到了收获季节,原来商贩却没上门收购……后经过打听,省外的苦藠也获得丰收,原来的收购商转到外省了。”

    村民见没有人来收购,于是自己把苦藠弄到射洪市场去卖。“我们村民只知种苦藠,而如何卖苦藠还没搞懂,加上射洪市场小,不熟悉外地市场,不知道外面的供求信息,于是价格就高台跳水了。”村民申新平说。

    销售秘籍:政府搭桥帮忙吆喝

    洋溪镇党委书记刘正志说,镇上同种植农户制定了销售方案,共同为本地滞销的苦藠找出路。当地政府已经在“中国农购网”平台上发布苦藠的销售信息,寻找外地买家;在微博、论坛和媒体上,扩大宣传,为村民寻求销路。

    “在寻找销路的同时,镇党委、政府还为苦藠的远期发展谋划。”刘正志说,下一步镇上打算引导村民成立专业的种销合作社,寻找稳定的销售途径,把苦藠产业打造成村民的致富项目,“在种销合作社运作成熟后,探索对苦藠的深加工。”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