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三大主粮净进口 难不倒中国“大胃王”

2012/7/18 8:21:27 来源:中国贸易报

  编者按:去年,中国粮食生产顺利实现“八连增”,2012年的夏收工作也进展顺利,有望实现“九连丰”、“九连增”。但是,中国粮食进口也开始大幅度增长,中国人的口粮安全似乎已经岌岌可危。

  城市化进程加速,造成大量耕地被占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造成农村耕种劳动力减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肉食需求快速增加,进而间接增加了粮食消耗量——这些都是国内粮食市场面临的内部挑战。生物质能源发展对粮食的巨量使用造成粮食供求失衡;主要产粮大国受自然灾害影响,限制粮食出口,加剧粮食价格波动;国际炒家对农产品(5.18,0.03,0.58%)的炒作让粮价脱离基本面运行……中国粮食市场面临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

  近日,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中国粮食进口的两组数据引起人们关注:一是海关总署10日发布的进口重点商品数据显示,在所有33大类商品中,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同比增幅最大。1月至6月,谷物及谷物粉进口总量为734万吨,与去年同期累计的191万吨相比增长284%。二是农业部统计,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为948.7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小麦、玉米、稻谷三大主粮全部变成净进口农产品品种。

  伴随着粮食进口的大量增加,吃饭问题再次成为中国人的一块心病。有人担忧中国的农业以及涉及到的相关产业将出现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状况,最终丧失对本国粮食供应的主导权,甚至粮食危机将再次出现,击中中国的软肋。

  针对粮食进口数量逐年递增所引发的疑问和恐慌,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回应说,尽管中国粮食进口增幅比较大,但绝对量不大。与国内粮食产量相比,进口所占比重较小,粮食进口仅发挥调剂作用,中国依靠国内实现粮食自给方针不变。据了解,2011年,三大主粮进口量占国内产能比重均不足2%,中国口粮是完全自给的。

  中国粮食产量“九连增”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还是比较高的,粮食安全也有较好的保障。”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秘书长宋丹丕介绍,由于国内外统计口径不同,在中国的粮油统计体系中,大豆被作为粮食作物计算在内。但如果按照国际通用统计口径,不计算大豆的话,中国粮食的自给率超过95%,比较安全。

  在河北省衡水市某县粮食局负责人王女士看来,中国人还需要进口粮食来解决温饱问题实在是有些危言耸听了。“从国家储备或者调剂供给方面来讲,中国大规模进口粮食有情可原,否则,单就老百姓吃饭问题来讲,粮库里的粮食足够了,自给自足是没问题的。”王女士告诉记者,近几年,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连获丰收。目前,县里下辖的各个粮食收购站点或粮食收购公司都在紧张地开展夏粮收购工作,反映上来的情况也是积极乐观的。

  记者在走访当地一些农户时也发现,虽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干旱的天气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但总的来说,冬小麦的产量还算可以。多数农户都反映“比往年多收了三五斗”。

  从全国各地统计局提交的数据来看,夏粮产量“九连增”似乎已成定局。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2995万吨,比2011年增加356万吨,增长2.8%;其中,冬小麦产量为11430万吨,比上年增加334万吨,增长3%。夏粮总产量超过1997年12768万吨的历史最好水平。

  陈萌山也在农业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12年,国内夏粮总产和单产预计都将创历史新高,冬小麦产量实现“九连增”,11个主产区全面实现增产。截至6月30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11个小麦主产区已经累计收购新产小麦2039.7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375.4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7%。

  进口主要为“补漏”

  但是,一个明显的道理是,粮食供给增加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供大于求。而实际上,由于总产量提高有限,人均消费却持续快速增长,从2000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9年出现粮食求大于供的局面。目前,中国主要通过进口大米、小麦、大豆等来弥补这一缺口。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消费需求增长。国内粮食虽连年丰收,2011年实现了八连增,但国家粮食总供求关系为紧平衡,加工业对粮食的需求等均属刚性增长。”郑州粮食市场高级分析师陈艳军进一步指出,当前的粮食需求不仅体现在粮食加工业的产品结构上,更体现在饲料、生物制药、种子研制等多个领域。与过去相比,粮食需求的总量和质量都不可同日而语。

  需求带动进口的同时,国内外粮食价差也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粮食进口。陈萌山证实,受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价格高位回落,形成粮食产品国内外差价比较大。例如,进口玉米价格比国内玉米价格每吨低200元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进口。

  “仅凭玉米大量进口并不能说明国内的粮食供应出现大问题。”河北华元粮食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元告诉记者,5月初,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一纸玉米进口公告引起国内产业界的高度关注。这份名为《关于进口阿根廷玉米植物检验检疫要求的公告》打开了国内相关企业从南美地区进口玉米的闸门,令业界担心中国对玉米的“胃口”越来越大。但实际上,公告明确提出“玉米进境后将用于加工,不得直接进入流通市场,禁止用作种植用”,这实际上表明,从国际市场进口的玉米主要用于满足国内深加工企业的需求。

  何元指出,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是加工品种最多、链条最长和增值最高的谷类作物,深加工产品可达2000多种,不同的玉米品种也许就意味着不同的产品和市场。以前,玉米多是被用作直接食用的原粮,现在,国内大约30%至35%的玉米用于深加工、60%用于饲料,只有少量玉米是直接上餐桌的。

  粮食进口莫恐慌

  针对大举进口粮食或导致中国人吃饭受制于人的担忧,中国粮油学会秘书长胡承淼认为,进口农产品主要是为了“补漏”,价格、质量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并不构成主因。他认为,总体而言,要辩证地看增加粮食进口,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条件已经成熟。

  胡承淼举例分析说,目前,进口大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食用油需求缺口,也节约了耕地、水资源和大量人力,对保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贡献颇多。从国外情况看,日本海外农田面积3倍于国内;韩国在海外经营的农田面积近200万公顷,超过其国内农田面积。这些安排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本国耕地有限的压力,保障了粮油安全,实现了内外市场的双赢。

  北京京粮健业国际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一位徐姓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舆论上一度对进口大豆“人人喊打”,夸大了大豆依赖进口造成的影响,但实际上,大豆进口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成功范例。由于气候、技术、品种和运输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大豆单产水平低、种植的比较效益比一些主要种植国低,那为何不适当增加大豆进口,把种大豆的一部分土地替代出来,种植其他高产、高价值的农产品呢?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毫无后顾之忧。上述粮食局负责人王女士告诉记者,在内外粮食价差的刺激下,国家大举进口粮食,势必会改变原有的供求形势。农民可以接受的粮价与国际粮价相比没有竞争力,也会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粮食收购价格以及收购量也会造成影响。“如果进口量足够大,国内的粮食生产放松了,粮食安全就无法保证了。”她说。

  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年初为了稳定物价,粮食进口增长较快,但随着物价上涨压力减小以及局部地区夏粮小麦出现销售难问题,国家为了保护粮农利益,可能会调整进出口政策,对进口量进行适当控制。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