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黄瓜从扶沟到郑州 身价翻两番

2012/11/5 9:40:20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10月30日,扶沟县城郊乡赵沟蔬菜批发市场里冷冷清清,整个上午只有三辆货车来拉菜。记者在市场门口看到,不少菜农嫌价低,又将蔬菜拉回家去。

  本报记者田明 见习记者何难文/图

  10月以来,蔬菜批发价持续走低,但不少郑州的市民抱怨,买菜并不便宜。连日来,各地出现“菜农卖菜难,居民买菜贵”的怪现象,到底哪个流通环节出了问题?

  “头道贩”:组织菜源大批走量挣薄利

  10月30日早上6点,记者来到扶沟县城郊乡赵沟蔬菜批发市场。市场里冷冷清清,整个上午只有三辆货车拉菜。

  58岁的赵海军个不高、黑瘦,透着一股子精明劲儿,是个典型的农村经纪人,也就是蔬菜流通的“头道贩”,主要靠“走量”赚钱。

  提到城市菜价贵,赵海军直说委屈,“我们帮全国各地的客商组织货源,每斤只收1分钱,忙活了一两天,1万斤蔬菜才能挣个100元。蔬菜到城市翻几番甚至十几倍,全是最后一道菜贩子加得多。”

  老赵说:“1角1斤的西葫芦,农村经纪人收1分佣金,塑料袋包装1分,装车1分,走出赵沟市场再加3分管理费,1斤涨了6分钱。市场里所有的蔬菜产品都是如此,1万斤加600元,不挣啥钱。”

  “二道贩”:一车万斤的蔬菜只挣几百元

  赵沟蔬菜市场,从信阳光山县来的菜商王保治忙着指挥装车。

  记者和旁边司机潘斗昌攀谈起来,“俺们29号夜里才到,今天下午就得出发,现在的菜一天一个价,不敢多拉。今年的行情差,花菜1斤2角5分钱,西蓝花好点的1.2元。白菜都是农民自己送来,俺们捡最好的要,1斤只给8分钱。”

  老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车菜,

  人工费、包装费、市场管理费等杂费,车一出市场门,1万斤的菜增加成本600元,从扶沟到信阳光山县一个来回,柴油要700多元,来时不拉菜,要交过路费105元。运输成本可不低。

  “今年拉菜不挣钱呀!”菜商王保治说,“一车1.2万多斤的菜,拉到光山,批给菜贩子每斤少的只加1角钱,最多只加2~3角钱,刨除成本,一车才挣700~800元,遇到突然降价,顾住本就不错了。”

  城市菜贩:蔬菜流通贵在零售最后一环

  黄瓜在扶沟批发市场每斤3角,在郑州的早市上每斤卖1.2元;芹菜在开封尉氏地头收购每斤2角,送到大超市每斤要1.3元……城市菜价贵在最后一个环节,这一段加价的主要是二级批发市场到农贸摊贩环节。

  “俺家两口子,每日凌晨3点就要起来进菜,晚上六七点才能收摊,挣的是辛苦钱呀!”郑州市经六路农贸市场的刘小伟说,“蔬菜从地里拉到俺们这,加上摊位租赁费、人工费、水电费、房租费、蔬菜损耗,1斤菜不加5角以上,谁卖?这么辛苦不多少挣点谁干?”

  记者调查发现,蔬菜从产地到餐桌,关键要减少流通环节,整个流通过程,环节越多,蔬菜批给“三道贩”、“四道贩”后,加价就越高。

  小农经济结构无法适应大市场需求

  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农气专家刘荣花说,去年秋季雨水大、冷空气频繁,蔬菜产量少,价格高,菜农尝到甜头,今年跟风种植,造成面积过大,加上秋季气候适宜,温度、光

  照充足,利于蔬菜生长,市场供大于求。

  “其实蔬菜滞销问题年年有,蔬菜价格下跌,究其原因,还是零散农户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缺少有效的产销对接。农民没有摆脱"一家一户闯市场"或者"一哄而上,跟风生产"的生产方式。”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樊明,一针见血指出了农产品滞销的根源所在:不合理的小农经济结构。

  完善产业链调整农产品结构是关键

  近年来,蔬菜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小生产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获得必

  要的市场信息,加之农民议价能力低,难以抵御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导致各地蔬菜“大小年”情况明显。此外,农副产品产业化链条不完整,缺乏深加工企业,当蔬菜供应量突然增大时,无法有效抑制滞销现象。

  樊明说,长期以来,农产品种植养殖未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副产品产业、品种结构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调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先进的思想意识、营销方法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去,针对目标市场,开展有计划、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及营销,完善整个市场。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