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速成鸡”是个监管“课题”

2012/11/26 10:33:26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唐螂

  网搜“速成鸡”这个词,很热! 目标的指向,是“山西粟海集团”推广“45 天成鸡”的公司+农户生产模式的广告神话;其次就是部分“鸡源”来自粟海集团的肯德基、麦当劳。然后是喷发而出的各种评论。“速成鸡”成为网络热词,恐怕是毫无疑义的了。

  洋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生产原料受到质疑,在其老家美国,早已有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出现电视纪录片,质疑其“速成鸡”和“规模鸡”有问题,一些医学营养界人士,更是把其产品,堂而皇之列为垃圾食品。不过,这些洋快餐照样扩张,活得很好,还很受很多小朋友追捧,许多父母也并不排斥。究其原因,是因为尽管有种种不利报道和揭露,但舆论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些快餐生产商存在原料使用上的违法,企业所用的鸡(不管速成还是其他),存在不符合食品生产标准的问题。故此,人家生意照样做,更做到泱泱东方大国来。

  国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焦虑,令“速成鸡” 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媒体的一些报道也做了自己的逻辑推断,从而“速成鸡”便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了。然而,究竟这种有违生物生长规律的鸡只生产过程有没有问题,这样的鸡能不能上餐桌? 目前还没人拿得出有科学数据做支撑的证据来。现在,“山西粟海集团”百口难辩,洋快餐们拼命切割关系,也没有人出来(包括监管部门)向大伙儿说清个子丑寅卯。总之,戴着个生产“速成鸡”的帽子,“山西粟海集团”以及之下的农户们,恐怕是永世不得翻身了。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消息,这一段“速成鸡” 公案,恐怕只能是笔糊涂账,除了再刺激一下公众的“食安焦虑”之外,毫无裨益。

  事实上,所谓“速成鸡”的说法,是以时间“论英雄”的,归根到底根本论证不了那个鸡,到底“吃得还是吃不得”,更甭论去论证洋快餐如何如何了。偏偏我们都喜欢从伦理角度“发射”话题,也喜欢以“正名”的方式让别人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但是,在“速成鸡”议题上,舆论似 乎面临难以为继的报道延伸,因为,现在其实最纠结的问题是,我们手中,并没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鸡标准”。在广州,吃鸡的话题和吃鸡的精致,恐怕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了,但是问一下商家或者食客,有谁知道一只鸡该养多少天? 该吃什么样的饲料? 该含各种营养成分多少? 不能含有的物质又是什么? 在市场上我们其实是无法判断哪些鸡能吃该吃,哪些鸡是要被逐出市场的。

  可见,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同时又可以执行,那么,根本谈不上对生产和市场的约束,我们也无从谈什么伦理问题。现今最大的挑战是:普遍的食品安全焦虑与现实,遇上了可执行标准与管控体系的缺位,从而,使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信力严重下降。

  “速成鸡”所面临的尴尬,其实折射出我们在食品监管上标准不明确的尴尬。但愿监管部门或者市场监管机制,能够把“速成鸡”这个广受关注的议题变成一个课题, 从中研究出一个真正可以实行监管的标准来。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