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地沟油为何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2013/4/24 9:51:35 来源:健康报网

  从2002年至2012年3月,云南丰瑞油脂有限公司先后购进3.23万吨地沟油生产“吉象”牌食用猪油,后运往大理、红河等地销售。公诉人称,按每人每年消耗食用油20公斤计算,3.23万吨油够150万人吃一年。(3月20日《中国网》)  

  猖狂的地沟油,如何成了俗话中说的“打不死的小强(蟑螂)”?

  一者,与地沟油本身的隐匿性有关。多起案件暴露出正是正规油企参与生产、运输、销售,这无疑给打击和取证增加了难度。同时,地沟油产业链复杂的背后,也是一个监管上“点多线长”的现实。这一链条的终端,是无数家餐饮企业的跑冒滴漏,是无数个起早贪黑的“黑色收油大军”、黑作坊。无疑,正是这样一个广泛分布的黑土壤提高了地沟油的打击难度和生命力。

  二者,地沟油的暴利可以让人无视规则、法律铤而走险。内部人士透露:“一吨地沟油价格在三四千元,而食用猪油价格要万元左右。”价格相差两倍有余,用地沟油充食用油暴利惊人。一个过度丰厚的利润存在,又面对的是极低的违法成本,这是地沟油打而不死的重要原因。

  其三,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与监管者不较真、不作为有关。如果真正做到零容忍,哪怕目前没有一个权威检测标准,也是能够从源头上遏止的。在此案中,对于检方的公诉,丰瑞公司董事长赵建国表示“没有任何部门告诉过我食用猪油的标准”。与此同时,几乎所有被告供货商均称,他们的厂从来没有被查处过,以此辩解自己的产品“合格”。10余年没从未被查处过,食用猪油原料“没有标准”,说明监管的极度空白,这正是地沟油打不死的关键所在。

  云南地沟油大案,无疑又一次给公众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小强”打不死,竟然还让相关部门“手足无措”,不免让公众担心:我们的食品安全究竟有没有保障?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