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流毒,安全餐桌何处安放

2013/5/6 9:34:05 来源:重庆时报

如果说,“吃了吗”是物质匮乏时代的语言标签;那么“吃什么”绝对是物质丰富时代特殊且沉痛的印记。食品安全危机的边缘,似乎难以安放一张安全可口的餐桌。

这些天,假肉毒肉流毒餐桌的新闻喷涌:福建40吨病死猪肉流入湘赣粤百姓餐桌、“鼠肉混羊肉”流入上海多家餐饮名店、郑州曝出劣质牙签肉连狗都不吃、牛肉制品含猪肉成分……事件触目惊心,民众几乎“谈肉色变”。

也许,善于变通者会说,肉制品安全堪忧,那可以吃蔬菜呀!来看看这条新闻,也许会让人产生些许绝望:山东潍坊峡山区姜农滥用剧毒农药,姜农接受采访时坦言“这个药挺厉害的,自己吃的不使这种药,另外种一沟”。

丑闻将食品安全推向悬崖边上,本以为阵痛过后的拯救能够换来彻底改变。却难料,在麻木中,食品安全领域却愈发沉沦,以至于发酵成一沟几近绝望的死水。

面对这沟发出腐败恶臭的死水,是选择正本清源的拯救?还是继续“让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什么世界”?在生命和健康面前,每个人都不是这片丑陋风景的旁观者,人人都是受害者。

如何拯救日益不堪的食品安全环境?如何迎接安全餐桌的回归?在不断被透支的生命与健康代价中沉痛反思中,路径渐渐明朗,那就是通过完善制度和法律,以立体防护和严厉监管,防止有毒有害食品长出地面、流通市场、流进餐桌。

标准或空缺或混乱,监管或缺位或随意……问题食品之所以四处流毒,与防护网的漏洞百出有着密切关联。问题食品背后的利益链条为何形成?即便没有纵容,但无视和忽视,其性质都是职能部门的失职。在有政府监管的市场道路上,从产地到餐桌,无数的监管关卡中只要有一处守护得力,问题食品流动的链条便很容易断裂。但现实呢?毒假肉、毒生姜、毒大米、毒奶……哪个不是一路畅通走进千家万户,毒害民众的五脏六腑。

要改变食品安全领域这种令人焦心的现状,不少人呼吁祭出重典以求速效治理。而从立法层面看,早在1995《食品安全法》就已出台,力求以制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而面对形势紧迫,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明确界定了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对使用“地沟油”等加工食品,对“瘦肉精”等非法销售,细化了定罪量刑,最高判死刑。

此般惩戒不可谓不严厉。但法律和制度终究要在切实执行中产生效力和威力。否则,生命健康依旧不可避免地为生意献祭。诸多食品安全丑闻的出现,背后都闪烁着职能机构监管失职的魅影。要让监管落地,最重要的还是以法制和规章让监管部门和职能部门尽职,而这,恐怕需要更为严密而严厉的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

食品安全危机重重的环境里,已经无法安放一张安全的餐桌。舌尖之上,不仅仅有美味中国,更有着厚重的民生责任。拯救食品安全,迎接安全餐桌的回归,这,或许正是每个中国民众当下最为急切的梦想。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