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爱煲汤的广州人吃了多少毒姜?

2013/5/10 9:10:00 来源:信息时报

前天,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再次发布消息称,在场内抽取的8个生姜样品检测中确认有两个来自山东日照地区的样品不合格,均检出涕灭威成分超国标,其中一样品含量为国标的3倍多。这些生姜重量近两吨,当天已被销毁。在此前一天,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已被测出毒姜300斤。据悉,广州相关部门目前正在严查“毒姜”,一旦发现,一律下架销毁。

抽检发现毒姜,马上下架销毁,效率不错。但市民的疑问是:之前,有多少毒姜被吃进了肚中?特别是广州人爱煲汤、爱美食,生姜几乎是煲汤必不可少的佐料,也是许多美食必备辅料。那些被查出有毒的生姜销毁了,会不会还有没被查出来的毒姜仍在“潜伏”?

数据显示,在广州市面上,山东姜占据约八成的市场份额。来自山东日照地区的姜有问题,其他地区的姜有没有问题?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几乎包揽了广州全市的蔬菜供应,因而也被市农业局列为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点之一,可毒姜在该市场的出现是否表明,我们的食品监测还存在不少漏洞?

食品安全本不该是“老大难”问题,可很多时候,问题食品主要还是依靠媒体曝光,这次的毒姜事件也不例外。更值得追问的是,明知毒姜产自山东,就当加强对该地区生姜进入广州市场的监测,从源头上堵住有毒生姜。广州最大果菜批发市场出现的毒姜,至少表明我们在反应速度上又慢了半拍。相关部门表示,将视江南市场的检测情况开展跟踪抽检并加大复检力度,但为何不在有毒生姜刚披露之时就立即行动?

广州的果菜市场中,外地果菜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外地菜进入广州后,一般先进入批发市场,由市场建立的检测中心随机抽样检测。通常先用速测仪,发现有问题才使用更精确的色谱分析仪。但无论何种检测仪器,检测项目只有常规的22个,有不少禁用的农药,批发市场是无法检验出来的。这成了问题食品检测的漏洞之一。

外地菜由批发市场进入零售市场后,要接受相关部门的抽检和市场的自检。可由于每个品种的检测费每天需要1块钱,且还要人工成本,所以有些零售市场并没有坚持每天抽检。而相关部门的检测对于具体哪个项目、哪种农药超标则无法检测,于是我们便经常看到一些奇怪现象,比如:发现超市散装熟食有问题,有关部门随即提醒市民尽量不要。可这些问题熟食为何能堂而皇之地进入超市销售?为何把检测问题食品的程序和关卡后移给了市民的肠胃?这是漏洞之二。

如何堵住漏洞?关键还是监管环节前移,一方面要求监管部门对所有进入批发市场的果菜进行抽检和复检,市场则要建立自己的常态化检测机制,而不能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应对措施上要更灵活快捷,比如说一旦发现某地食品有问题,就紧急封存所有来自该地区的产品,避免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