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标准缺失成致命伤

2013/6/8 19:45:28 来源:新财经

一不留神,你就发现以前吃过的食品不能吃了,或者正在吃的东西被证实不合格。这已成为很多国人生活的常态。

“毒大米”、“毒奶粉”、“地沟油”、“工业盐”、“勾兑醋”、“速成鸡”、“注水肉”??食品安全问题近年层出不穷,有些问题更是屡禁不止,一再发生。食品行业如此,其他领域也不例外。

很多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不法商家胆大妄为、黑心商人道德沦丧。但如果这些不合格商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经过严格的检测和监管,又怎么会轻易走上消费者的餐桌呢?

其实,每次发生食品安全或产品不合格事件时,背后几乎无一例外地站着一道不够完善的行业标准。

奶粉出现“三聚氰胺”事件,背后是奶粉标准太低;猪肉中添加瘦肉精,是监管部门对标准缺少监督;农夫山泉与媒体的混战升级,则让人们看到了我国饮用水标准的混乱不堪。

工业化时代和数字化时代,本质上是一个“标准化”的时代,但这个原本是为了规范行业、保证质量、保障安全的标准,现在成了最令消费者感到不安的魔鬼,也成了不法企业违规经营的借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标准从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不够公正,也缺少透明。

一方面,在制定行业标准时,广大消费者的诉求往往被忽视,而企业却成了标准制定的座上宾,不择手段地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来,最终结果是,标准被企业“绑架”并出现“妥协”,低于国际同行业标准,甚至有的行业出现标准的倒退,新标准还不如老标准严格。而企业从中谋到了商业利益且得到特殊庇护。

另一方面,行业标准在执行和监管方面也存在漏洞,每次食品安全出问题后,不是标准不合格,就是监管不到位。一些机构由于费用高昂不作为,就算做了检测,信息也不公开、不透明。一些检测机构更是站在企业一边,发布错误的检测报告,给公众和企业带来巨大伤害,但违规成本却很低。

一些行业协会原本担任行业标准的监督职责,但一些不自律的协会有时也站在企业利益一边,成为绑架标准的“利益联盟”。

事实表明,要制定出更具公信力的行业标准,要想守住标准的底线,需要企业、消费者以及专家等与行业安全相关的所有利益方充分交流,同时加强知识普及和标准解释等工作,以消除信息不对称、公众不知情等诸多问题。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