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胎盘胶囊加工已成热门“地下产业” 食品还是药品?

2013/6/30 9:18:03 来源:大河报

  核心提示 | 胎盘胶囊加工行业乱象丛生的背后,是胎盘胶囊定性的模糊,以及卫生、食品药品监督与工商部门认识上的模糊,这也导致该行业很大程度上处于市场自发调节状态,居于“地下”,见不到“阳光”。

  郑州市工商局有关人士表示,国家目前尚未批准“胎盘加工”这一经营项目,相关单位和个人的经营行为,涉嫌违规,但因该行业隐蔽性强,且属生产环节,他们很难监管到位。

  现状

  胎盘加工,

  已成热门“地下产业”

  不仅是产科病房,在郑州很多大医院的产科门诊,不少推销人员也会向前来进行围产保健的准妈妈介绍胎盘加工业务。

  据大河报记者了解,这些推销人员甚至长期驻扎在几家产科实力较强的医院,攻关目标客户。遇到其他同行递上的宣传广告,他们会极力贬损对方,并介绍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按照他们的公开宣传,一般产妇的胎盘可以加工成100多粒胶囊,可以食用数月,相对于炖汤、包饺子等吃法,胎盘胶囊“更能被人体充分吸收,不浪费”,费用在250元~400元之间。

  与在医院产科内部的竞争相比,医院外边的竞争同样激烈。比如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东侧的小胡同内,就大大小小分布着数十家母婴服务机构。

  有意思的是,在它们设立的琳琅满目的招牌广告上,虽然服务项目花样繁多,但却没有一家打出胎盘加工胶囊的内容,甚至连胎盘这两个字都是踪迹难寻。

  此外,胎盘加工胶囊的业务在网络上也数量极多。整个胎盘加工行业,已然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地下产业”。

  疑问

  食品还是药品?

  “胎盘的定性就不太明确,更别说胎盘胶囊了”

  在一个亲子QQ群内,一名准爸爸与记者聊天时认为,胎盘胶囊被纳入法定监管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它到底是食品,还是药品?到底该哪个部门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99条规定,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102条,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其中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这些定义虽然很权威,但并不能解决胎盘胶囊的属性问题。

  6月24日下午,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曹主任受访时表示,胎盘胶囊既不是食品,也不是药品,但究竟是什么,他也说不清。“从我们一线执法情况来看,这确实是‘擦边球’,我们还没有遇到过。”

  对胎盘胶囊的定性,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王玉军、省卫生厅医政处工作人员杨继峰6月23日受访时也都表示“说不清”,“胎盘的定性就不太明确,更别说胎盘胶囊了”。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