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专业视角 > 正文

专家称反垄断调查无助奶粉信任危机缓解

2013/7/8 9:00:12 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国乳业之乱,举世无匹,百姓深受其苦,却又莫可奈何,只好退而自保,避之为上。于是乎,洋品牌大行其道,近年来国人出境几乎已形成惯例:买奶粉,自用或送人。以至于美国、英国、德国乃至香港都对奶粉采取了“限购”政策,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大奇观。

内忧外患之下,国内的洋品牌自然奇货可居,近年多次提价,年提价幅度多在10%以上,国内售价与国外相比甚至高出两倍多,与此同时在高端奶粉市场洋品牌份额却上升到70%左右。

此次国家发改委出手对合生元、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等企业进行价格反垄断调查,查处的企业远不止这6家,而是对整个奶粉行业价格垄断行为的一次规范,被调查的企业有数十家,包括国内不少大品牌企业。据说已经开出了罚单,金额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元不等。随后多家奶粉企业紧急宣布“响应国家号召”下调奶粉出厂价。

于是乎,有消费者感激发改委的英明决断,打破了价格垄断,维护了市场秩序。难道中国消费者的春天来了,孩子们可以就此吃上安全、廉价的奶粉了?笔者心有惴惴。反一次价格垄断,就能正本清源,一扫中国乳业乱象吗?

洋品牌再降价,也不能挽回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粉的不信任,而只会扩大洋品牌的市场份额。反一次价格垄断,也不意味着政府部门对国内乳业市场监管到位,能有效提振消费者对国内乳业企业尤其是质量安全的信心。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几乎涉及国内所有主要乳制品企业。难以想象,如此大规模的、普遍的、长期的行业集体投毒事件,那么多的相关政府部门(从后来的行政问责看,起码涉及质检、农业、卫生、工商、食药检和地方党委、政府)竟然都没觉察,更谈不上采取任何措施。事件被揭露后,从企业到政府主管部门,众口一词是“没有关于三聚氰胺的检验规定和标准”。

但两个事实就可证明管理部门的说谎及渎职:一是国内早已有媒体揭露牛奶造假已成普遍现象,难道众多管理部门会一无所知?二是2007年初,中国出口美国动物饲料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国家质检总局立即下发“特急通知”(国质检通函[2007]209号),把出口动物饲料纳入法检目录,要求对于出口动物饲料一律检测三聚氰胺。而与此同时,已有多方面证据证明三聚氰胺在国内被普遍添加在了饲料和食品中,质检总局既然对出口饲料和宠物食品都要严查三聚氰胺,为何对于危害更烈的国内情况却漠然置之?

我们把大量行政资源用于出口商检,并且出口产品和国内销售的质量要求标准也不一致,把自己国民置于二等位置,实在是荒唐之至。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就在于民众对权力部门毫无约束力,以及在此体制框架内无限膨胀的部门利益和官员寻租冲动。显而易见,对出口产品进行商检是一种权力,纵容国内伪劣产品盛行同样也是一种权力,而管好国内产品质量却是一种责任。乳业乱象,难道这不是病根吗?从严厉禁止出口饲料和宠物食品添加三聚氰胺到三鹿事件爆发之时,长达16个月的时间里,质检部门居然都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以至于国内奶粉质检中连三聚氰胺这项检测指标都没有。

更悲哀的是,那些责任官员顶多被处以党纪、行政处分,却没有一个受到法律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难道三聚氰胺事件中的渎职官员,还达不到适用标准吗?

对于三聚氰胺事件中的涉案企业,我们也是“保护”为主,除三鹿以外,都几乎是毫发无伤地平安过关。这或许避免了行业崩盘,但也错过了行业新生的机会,同时也埋下了巨大隐患,那就是消费者对于企业、监管者骨子里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一天不消除,中国乳业的乱象就一天不会消失。

所以,这次我们高兴什么呢?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