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洋奶粉并非想象中的绝对安全

2013/7/30 9:27: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产奶粉与洋奶粉现状】

  随着洋奶粉加大对中国的投入,洋奶粉在中国的话语权和份额将越来越大。目前,洋奶粉在中国高端奶粉市场的份额已达到80%以上,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这更大程度地挤占了国内品牌生存空间。这种格局在一线城市较明显。但是在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国产奶粉销量占到53.3%。虽然洋奶粉占据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近一两年由于种种原因,增速逐渐放缓,自2011年5月以来,中国进口奶粉量连续下跌。与此同时,国产品牌的渠道和销售增长迅猛,在二三线城市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从5月份开始启动的婴幼儿奶粉“月月抽检计划”,印证了在中外奶粉竞争中,国产品牌正争回话语权。 

  这个全新的竞争格局与趋势表明,国产奶粉品牌立足本土,在品牌、渠道、管理上具有天然优势,再加上伊利等国产品牌正依靠科技创新,产品品质上“更接近母乳”、“更适合中国宝宝”,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由于乳品类系列事件的影响,让国产奶粉成为人们争相热议的敏感话题,媒体对乳品行业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持续的带有虚假和夸张性的报道让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和中国乳业失去了信心。其实较之洋奶粉,国产奶粉的质量是稳定可靠的,目前的最大问题是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的缺失。未来国产奶粉要想有更大的发展,恢复消费者的信心是个关键,这将是未来整个行业乃至国家的一项共同的长期任务。

  【洋奶粉事件频出】

  洋奶粉真的百分百安全,从来没出现过质量安全问题吗?事实并非如此,以“高品质”、“可信赖”在国内市场保持强势提价的洋奶粉几年间频频爆出许多严重的质量问题,但政府出于政治等因素的考虑,媒体并没有对洋奶粉的负面事件进行大范围的报道。

  1999年:欧盟四国出产的奶品可能受到致癌物质“二恶英”污染,6个牌子的乳制产品在港被禁售。

  2000年:日本雪印公司奶粉、低脂肪牛奶、酸奶等3种牛奶制品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造成1.5万名消费者中毒,所有产品被迫全部召回。

  2002年:美国惠氏药厂(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儿乐妈妈(S-26MAMA)孕产妇配方奶粉、儿素(NURSOY)婴儿豆基配方粉因坂肠杆菌超标被限令召回。

  2002年:德国“美乐宝HN25”婴儿特别配方奶粉因被检出含有一种可能会导致初生婴儿肠脏及脑膜发炎的“阪崎氏肠杆菌”,而被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要求召回。

  2003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等西欧四国奶粉、牛奶、黄油、冰淇淋等乳制品内被检测出与DDT杀虫剂相当的致癌物质“二恶英”,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2004年:美国美赞臣奶粉因阪崎氏肠杆菌奶粉超标被判为不合格产品进行销毁,并对消费者进行赔偿。

  2006年:共计10万公斤同一美国品牌的3批奶粉被连续检出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而被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退运处理。

  2006年:美国美赞臣GENTLEASE牌婴幼儿人工配方奶粉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被紧急召回。

  2007年:日本明治FU高蛋白较大婴儿配方奶粉,锌含量不符合标准被判为不合格商品,被要求立即下柜。

  2008年:因密封不善而导致罐中奶粉被氧化,美国雅培召回两批特殊配方婴儿奶粉。

  2008年:11月6日,澳优奶粉中,检出对婴幼儿危害极大的阪崎肠杆菌。

  2008年:11月26号,中央台新闻报出美赞臣公司奶粉检出三聚氰胺。

  2008年:11月26日,美国主要品牌奶粉雀巢、雅培均验出三聚氰胺。

  2009年:2月2日,味全幼儿成长配方奶粉和味全较大婴儿配方奶粉,被检验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

  2009年:2月2日,从澳大利亚产进口的百乐斯被查出致病菌阪崎肠杆菌超标。

  2011年:7月质检总局公布进境不合格食品名单,两批次美赞臣婴儿奶粉因蛋白质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遭退货。

  2011年10月31日,青岛消费者王先生在一家专卖店为孩子选购了一桶荷兰原装进口美素奶粉,开封后在奶粉罐里发现了一条活虫。

  2011年,西安一消费者称,自己的孩子在食用雅培奶粉时吃出一只甲虫。

  2011年12月6日,日本明治乳业公司宣布,该公司生产的“明治STEP”奶粉检测出微量放射性铯,公司决定召回约40万罐奶粉,进行无偿更换。

  2012年1月,自诩为“新西兰全能营养专家”的纽瑞滋婴幼儿配方奶粉,自称是一款“中国特供奶粉”,遭遇众多消费者质疑,纽瑞滋对此回应了假“洋奶粉”质疑,并承认只对中国销售。

  ……

  结论:洋奶粉质量不断亮起红灯,近几年来尤其如此,越来越多的“召回”事件正在一点一滴消耗中国消费者的耐心。由于洋奶粉负面信息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理性分析,意识到洋奶粉并不是想象中的绝对安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