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洋奶粉最好的时光已过? 国内奶企短期仍难撼其地位

2013/8/12 9:33:29 来源:21世纪经济导报

   曹晟源

   见习记者 曹晟源 上海报道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后三聚氰胺时代,是洋奶粉们在中国市场上"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肆意的涨价,供不应求的市场,唾手可得的暴利……作为多家奶粉企业供应商的恒天然,开始将更多的加工厂布局在中国市场,多美滋则恨不得将其研发的力量一股脑搬到中国。

   而近日,再次出现的洋奶粉质量问题--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以及突如其来的反垄断调查和6.7亿元的天价罚单,将洋奶粉们从天上拉回人间。

    有分析认为,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在为中国乳业的整合铺路。但业内资深人士指出,洋奶粉短期内会受到影响,但这可能并不会影响到未来3-5年的中国奶粉市场格局。

   "五年黄金期"谢幕?

    自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国内奶粉品牌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损毁殆尽,而洋奶粉凭借高质量和此前积累的品牌效应,几年间大幅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占到了国内奶粉销售总量的半壁江山。2008年到2013年,是洋奶粉在中国度过的"黄金五年".

    AC尼尔森此前公布的《2012年全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385.18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3%、11.7%、11%和7.7%,合计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近半市场。

    与此同时,我国还在不断从国外进口奶粉。最新一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44.5万吨,增加了24.8%,其中新西兰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奶粉来源国,占进口奶粉总量的83.3%.进口奶粉的均价同比则呈下降态势。

   国内品牌的奶粉虽然在这五年之中也试图敲开消费者的心,希望收复失去的市场。但似乎这并没有对洋奶粉们造成压力,相反促成了他们的轮番涨价。

    这在2012年尤为突出。多家洋品牌奶粉在这一年之内,以成本上升、配方调整或改换包装等理由,轮番多次上调产品价格,涨价的频率和幅度都让消费者惊呼。洋奶粉在中国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进一步得以强化。

   史上最重罚单

    就在洋奶粉们"肆意淘金"之际,发改委开始盯上了这些企业。作为国产超高端奶粉品牌,合生元在6月底接受发改委反垄断调查,而后,更多遭调查的高端奶粉品牌浮出水面。

    8月7日,发改委宣布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共被罚约6.7亿元,这是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惠氏、贝因美、明治等3家企业因配合调查、提供重要证据,并积极主动整改而被免除处罚。

    其中美赞臣涉嫌操纵奶粉价格,遭发改委罚款3300万美元。美赞臣称,不打算对此提出抗辩。缴纳罚款后,公司每股全年盈利将减少12美分。但美赞臣重申了2013年的利润预估,称扣除一次性项目之后,每股能盈利3.22至3.30美元。

   恒天然随后也公开证实,中国发改委对其罚款90万新西兰元(约合464万元人民币)。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表示,上述企业都存在对不遵守其规定价格的经销商进行罚款、扣除返利或停止供货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并实施了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的垄断协议,构成了价格垄断,违反了《反垄断法》。

   截至目前,被调查的企业都已纷纷宣布下调有关奶粉价格,降价幅度在3%至20%不等。

    不仅如此,洋奶粉的质量问题也逐步浮现。近年,美赞臣、雀巢等一线洋品牌奶粉曾多次被曝出金属污染、碘超标等事件;雅培、多美滋等知名洋奶粉也曾经陷入的"虫子门",加之恒天然此次的"毒奶粉"事件,洋奶粉在中国的质量危机越来越严重。

    中国政府方面也采取了相对强势的态度,新西兰贸易部长蒂姆·格罗泽在8月4日表示,中国在得知新西兰恒天然乳粉检出致命细菌后,已停止进口所有新西兰奶粉。

   短期内地位难撼

   在洋奶粉遭遇麻烦之时,国内奶业则试图走出低谷。

    6月初,一场由工信部推动的中国奶粉企业的收购重组拉开帷幕。《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建设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行婴幼儿配方乳粉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等措施,同时两年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集团。

    不久,蒙牛发布公告披露,以124亿港币(约合人民币99亿元)的价格收购奶粉企业雅士利。这一笔中国乳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案例,也拉开了中国乳业新一轮的整合大潮。

   但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国内奶企尚难撼动洋奶粉的地位。

    "在短时间之内,政府的各种政策和’毒奶粉’的事件肯定会对洋品牌在国内的销售造成影响。"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但这一系列的事件并没有对洋奶粉造成根本上的动摇,国内奶粉市场的格局也不会因此发生较大的改变,未来的三至五年间,洋奶粉在中国的市场还将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在王丁棉看来,中国的奶业企业已严重透支了中国消费者的信心,企业自身也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改革,加之目前各家洋奶粉在受到打压之后调整价格,这反会促使更多消费者购买洋奶粉。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