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专业视角 > 正文

甘农大揭开H7N9病毒面纱 研究证实人际传播风险

2013/8/13 9:31:06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中国甘肃网8月13日讯 (通讯员 樊杰)日前,世界权威科学杂志《科学》(Science)在线刊发了甘肃农业大学2011级博士研究生张乾义的研究论文《H7N9病毒在雪貂间经飞沫传播》(《 H7N9 Influenza Viruses Are Transmissible in Ferrets by Respiratory Droplet》)。该项最新研究证明,H7N9病毒对禽类无致病力,但该病毒侵入人体发生突变后,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与水平传播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从而揭示了H7N9病毒存在较大人际大流行的风险。

  本项研究成果由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化兰研究员科研团队完成,张乾义为共同第一作者。这是该团队今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有关禽流感的第二篇重要研究论文。今年5月,由陈化兰科研团队完成、张乾义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含有2009/H1N1病毒基因的H5N1重组病毒在豚鼠间经飞沫传播》在线刊发于《科学》杂志。

  据了解,自今年2月份以来,我国内地共报告132例H7N9确诊病例,其中43人死亡。因这一病毒此前从未在人或动物中检测到,所以它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该流感病毒特性的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公共卫生的高度关注。其中,焦点问题就是该病毒能否在人与人之间发生有效传播。为解开这一难题,陈化兰团队在动物中进行了大量的主动监测,并利用家禽和哺乳动物系统评估了从禽体和人体中分离的H7N9病毒的致病力和传播能力。

  通过全基因序列比较发现,从禽体中分离的H7N9病毒和从人体中分离的H7N9病毒基因组高度同源,它们仅有不到30个氨基酸的差别。尽管有些病毒仍然保持着识别禽类呼吸道上皮细胞受体的能力,但所有从禽体和人体中分离的病毒都具有结合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受体的能力。这正是H7N9病毒容易感染人的主要原因。随后,科研人员利用家禽和小鼠测试了H7N9病毒的致病能力。他们发现,从禽体内分离的H7N9病毒对鸡、鸭和小鼠无致病性,但从人体内分离的H7N9病毒可引起小鼠严重发病,体重下降超过30%,甚至死亡。进一步分析表明,人体的H7N9分离株在小鼠体内的复制能力与致病力较强的原因是其在人体复制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由于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雪貂与人类中的传播特性非常接近,因此雪貂常用作模式动物开展流感病毒传播的相关研究。科研人员利用雪貂测试了2株禽体H7N9分离病毒和3株人体H7N9分离病毒的传播能力。结果证明,3株人体分离病毒在雪貂中的复制能力明显强于2株禽体分离病毒。对这5株H7N9分离病毒的呼吸道飞沫传播测试发现,其中1株禽体分离病毒和所有3株人体分离病毒在雪貂中均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且1株人体分离病毒传播效率最高。这说明,人体的H7N9病毒可经飞沫在雪貂中高效传播。

  对此,陈化兰解释说,H7N9病毒对禽类的无致病性,可使它在禽类中存在而不易被发现,增加了H7N9病毒传染给人并发生更多基因突变的机会,从而可能使H7N9病毒获得在人与人之间的高效传播能力。她呼吁,全球对H7N9病毒的防控绝不能掉以轻心,应密切监测自然界尤其是人群中的H7N9病毒的变异情况,加强技术研发与储备,并在政策与措施上加大投入,以有效防控H7N9流感病毒在人间大流行。

  据了解,张乾义同学于2004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本科专业,200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取甘肃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硕士研究生,201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2011年考取甘肃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博士研究生。该校博士生导师陈化兰研究员为张乾义硕士、博士指导教师,胡永浩教授为张乾义硕士、博士第二指导教师。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