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变味的“第一口奶” 监管虚设难辞其咎

2013/9/23 9:10:55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连日来,变了味的“第一口奶”备受社会关注。

每年,我国新生婴儿超过2000万,其中七成左右的孩子是通过奶粉喂养长大的。为了抢占市场,不少奶粉企业不惜拿出巨资,贿赂医生和护士,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医院给初生婴儿喂自家品牌的奶粉,让孩子产生对某个奶粉的依赖,达到长期牟利的目的(9月16日央视网)。

众所周知,“第一口奶”事关母乳喂养,事关孩子的未来健康,以及免疫系统发育。早在1995年,我国就明确规定“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及其人员不得向孕妇和婴儿家庭宣传母乳代用品,不得将产品提供给孕妇和婴儿母亲”,“违反规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可给予警告,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为进一步规范市场,我国在2011年,又出台了《母乳代替品销售管理办法》,明令禁止在医院向产妇推销、宣传奶粉产品。

但是在商业利益驱使下,这个政策却是形同虚设。在现实中,“第一口奶”变味儿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中国消费者协会2010年对北京、重庆等15个城市母乳代用品市场的销售行为检测发现,一些医院成为婴儿奶粉进攻的战场,商场超市更是母乳代用品促销的重要场所。

缘何在国家早有规定且日趋严格的背景下,奶企违规推销、护士强行喂奶的现象依然屡屡发生,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于奶粉企业而言,不进医院意味着放弃“第一口奶”的抢占。奶粉企业在医务渠道并不做销售,而是通过赠予的方式让新生儿适应这种奶粉的口味,形成口感的依赖,医院自然成为厂家的“必争之地”。

一位国产奶粉企业的内部人士王飞告诉媒体,奶粉企业抢占“第一口奶”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但是更多的是外资品牌在占领着这部分渠道。国产品牌如今的主要市场都在三四线城市,医务渠道不成熟,基本上无法进行,而外资品牌的主要市场在一二线城市,医务渠道相对比较成熟,而且这些企业进入得也比较早,已经形成了健全的利益链条。

事实上,医务渠道已经成为很多奶粉企业除商超、母婴店等传统渠道以外的另一重要渠道。据北京普天盛道企业策划机构总经理雷永军介绍,对于进入这个渠道的品牌来讲,有超过50%的销量是由医院渠道带动的,这个渠道本身卖不了多少奶粉,而企业本身也并没有打算在这个渠道卖多少奶粉,甚至可以不卖,但是它可以影响到市场上的销售,因为这“第一口奶”影响的婴儿可能不吃其他品牌的奶粉。

除此之外,执法监管虚设也难辞其咎。连媒体暗访都能了解到的情况,一些地方工商、卫生行政部门却是后知后觉,缺乏主动监管的意识;而面对公众举报和媒体爆料,有关部门的表现更是令人失望,鲜见奶企和医院得到实质性处罚。2011年8月,长沙市工商局开福区分局向媒体证实,接到关于美赞臣涉嫌商业贿赂争夺“第一口奶”的举报,正在调查此事,然后就再无下文。直到此次美赞臣再次出现在央视曝光的名单中。同年,青岛一家媒体就医院违规推销奶粉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却被工商、质监、卫生、食品监督等多个部门“踢皮球”。

一边,奶企伸来的“胡萝卜”鲜脆可口,另一边,有关部门的执法大棒成为摆设,一些医生和护士在高收益、零风险的刺激下,难免铤而走险,践踏职业道德,强制用奶粉剥夺对千百万婴幼儿至关重要的“第一口奶”。

因此,对于“第一口奶”事件,在批评、指责护士医生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同时,有关部门更要对这种监管缺失严厉问责,包括刑事责任追究;此外,还需尽快建立起“第一口奶”的屏障,厘清相关部门职责,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切实走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监管困境。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