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特供”变“内参”是特权的“不死心”

2013/9/30 9:41:57 来源:央广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有听众反映,在黑河能见到“公安交警特供”酒、“海关特供”酒和“邮储银行”内参酒等产品。(9月28日中国广播网)

   “特供”作为一种“特权”的象征,历来为人们所诟病,今年3月,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物品的做法就已被明令禁止,然而,有些部门和商家还不“死心”,非要将“特供”改成“内参”来挑战群众智商,实在是让人失望之极。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作法,实质上是奢华之风在一些部门和地方的“死灰复燃”,其造成的危害不仅挑战了公众的底线,更对全国上下的作风建设带来极大的打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反面典型。

   而更可怕的是,这种名为“鹿原春”的“内参酒”是黑河市为了支持鹿源春酒业有限公司,要求黑河市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单位予以支持,要在它那订白酒,在这样的要求下,这些酒的身价自然就“不菲”了,海关的酒是240一箱,都是一乘六的。交警的是248,3000箱起步。

   这样的要求,这样的价格,实在让人寒心,他们喝的哪是酒,都是纳税人的钱啊,而这些钱,本应该有更好的用途,比如用来改善民生、用来帮助贫困群体等等,但都打着所谓“支持企业发展”的旗号,集体买酒去了。

   真是不把豆包当干粮,不管酒最后都进了谁的肚子,“内参”酒的出现,都暴露出了当地财政支出的“漏洞”和“混乱”,暴露出了一些地方发展理念的偏差,导致官商不分、行政命令与实际情况相悖等多种情况,值得有关部门去反思,也期望他们能够及时改正。

   而更为重要的是,“内参酒”暴露出了某些单位和人员内心中的“特权”思想还没死,这些特权思想,就是“特供酒”更名的原动力,只要这些动力还存在,类似“特供”、“内参”之类的酒也就不会消失,就算变了名字,也只是“新瓶装旧酒”,特权的理念没有消除,他们完全可以换个新名字再上市,到时候或许又有许多人如苍蝇般叮上去了。

   所以,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大作风建设力度,彻底破除特权思想,让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带头践行反“四风”的行动,加大宣传教育、严肃问题处理,真正让作风建设落到实处,真正让党员干部和各行各业回归简朴、回归真实。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