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用新鲜贝类要去除内脏 市民需注意餐饮安全

2014/5/10 9:08:47 来源:半岛都市报

   随着天气的转暖,喝着啤酒吃海鲜的人越来越多,鲜美的蛤蜊、扇贝等贝类更是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不过 ,贝类虽好吃,却容易引起中毒。因贝类滤食有毒藻类后,毒素会蓄积在体内,尤其在夏秋季节赤潮发生时,相应海域贝类体内毒素增加迅速,造成贝类毒化严重。对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发布警示信息,提醒市民注意餐饮安全,食用贝类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快就医。

   据了解,贝类毒素中毒主要有麻痹性贝类中毒、腹泻性贝类中毒、神经毒性贝类中毒、失忆性贝类中毒,其中以麻痹性贝类毒素对人危害最大。麻痹性贝类毒素存在于扇贝、贻贝、蛤等双壳贝类中,其中毒潜伏期较短,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初期症状主要有口部麻痹、刺痛,肠胃不适如呕吐、肚泻,严重者会出现吞咽及发声困难,甚至因呼吸麻痹死亡。目前还没有针对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特效解毒剂。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醒,个人加工或在外就餐食用新鲜贝类时,要除去肠腺等内脏。最好不食用蒸煮贝类的汤汁。尽量避免一次食用大量贝类。食用贝类后如出现疑似中毒症状,要尽快就医。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应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食品生产和经营者,应该注意海洋与渔业局等相关部门发布的海域赤潮信息,不要捕捞、销售、加工制作有毒赤潮海域的贝类。加工贝类时,要除去肠腺等内脏;餐饮业加工贝类时,最好弃掉蒸煮贝类的汤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食用贝类中毒的应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相关链接三招避开贝类安全隐患

   贝类是市民餐桌上常见的美食,那么应该怎样避开贝类安全隐患,放心享受美味呢?市食药监部门的专家为市民支了几招。

   不吃内脏。重金属等污染物容易富集在贝类生物的内脏团中,而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最低。因此,只能吃贝类的肌肉部分。“看颜色”是较简单的判断方法。打开壳后,略微发黑的肉块多是内脏团。有些贝类内部有一根黑色的沙线,也不能吃。

   挑外壳平滑的。相对外表疙疙瘩瘩的生蚝、扇贝等,蛏子、贻贝等外表干净、平滑,附着脏东西少,相应污染也少。盐水浸泡,充分加热。烹饪前,先要把贝类放入食盐水中“养”一段时间。这样能帮助贝类排出各种毒素和沙子。然后,要用小刷子仔细清洁贝壳的表面。烹饪手法首选蒸、煮等,能彻底加热、杀死细菌。加工时,要冷水下锅,保证内外生熟度一致。烧烤的方法易造成受热不均 、外熟里生,建议少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