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安全最严厉处罚需要最透明执法

2014/5/17 16:21:27 来源:红网

5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现在的问题是,侵害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太低!”李克强总理说,“我们既然决定修法,就要从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出发,对那些丧尽天良、蓄意害人的违法犯罪分子,要通过修法,给予他们最严厉的处罚!”(5月15日《新京报》)

保障食品安全,以立法形式,对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行为,予以严厉处罚,很得民心,很合民意。最严厉处罚,有一个合法性的问题,要做到处罚得当,不偏不倚,也有一个公信力的问题,要做到执法公平,群众相信。确保食品安全最严厉处罚说到做到,需要有最透明执法。

近几年来,食品领域的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消费者或成了小白鼠,不幸屡屡以身试毒,深受其害;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看到什么食品都胆战心惊,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这样的经历,几乎每一人市民都遭遇过。由于立法不够,执法依据不足,食品安全违法成本太低,对有责任的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的处罚不狠,依靠食品加工、销售企业或行业自律,或公众骂娘、舆论讨伐,“舌尖上的安全”可见一斑。食品安全事故有增无减,严重挫伤了消费者的食品消费信心。

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完善追溯制度,建立最严格的监管处罚制度,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加重对地方政府负责人和监管人员的问责,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等制度,建立有奖举报和责任保险制度,无不体现了一个“严”字。但有这样的严厉立法,还需要逐条落实和执行方能体现价值。立法很严,遭遇执法松弛,或停留在喊口号、下不为例的层面,“舌尖上的安全”还是难以走近寻常百姓。

让人看得见的透明执法,是食品安全最严厉处罚的关键。食品安全执法,与其他执法一样,也会遭遇阻力。有的食品生产企业恰恰是地方上的利税大户,关系到领导的政绩,执法时很可能遭遇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期待。如果处罚方案不公开透明,将涉事企业或责任人列入“保护层”,公众却不知底细,最严厉处罚被打了折,成了象征性处罚,就会影响执法公平,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的风险与隐患还是不能杜绝。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食品安全最透明执法,也是防止执法腐败的关键。违反食品安全法的企业或责任人,也会算经济账,与执法人员周旋。真正的最严厉处罚,虽然难以抑止被处罚者请客送礼,执法者应当不循私情。公开透明,经得起公众关注、推敲、质疑的执法,才能营造“舌尖上安全”的消费环境,看到食品安全的蓝天。

对违反食品安全法的企业或责任人,透明执法的意义同样可以显现出来。由于违法食品直接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剥夺了人的生命,容易引起群情激奋或公众愤慨。最严厉处罚应免受情绪干扰,使违法企业或责任人受到应有的处罚,而不是在公众的呼声中对违法企业或责任人加重处罚,有违执法公正。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