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昆明专项整治米线质量行动 走访发现裸米线卖得好有包装卖不动

2014/8/2 8:48:08 来源:春城晚报

   昆明专项整治米线质量行动前夜晚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

   裸米线卖得好有包装卖不动

   市民纠结:我咋知道包装袋里米线新不新鲜 商家建议:有包装更安全卫生还能知晓出身

   针对目前昆明市米线生产加工良莠不齐、监管难度大等情况,昆明从明天起将开展为期一年的米线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禁止无预包装的米线进入超市、商场、餐饮服务单位、食堂、标准化农贸市场……临近节点,昆明的米线市场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昨天,晚报记者走访了多个农贸市场、米线店、超市等涉及米线销售的点,发现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九成米线都是无标签标识、无预包装,也不能出示相关质量证明。

   现场走访

   市场里裸米线有多少?

   地点:农贸市场

   现象:九成摊位未给米线“穿衣”

   晚报记者走访了篆新农贸市场、和平村农贸海鲜综合市场、东华新迎农贸市场、江岸小区农贸市场等10家传统农贸市场、25个米线销售摊点,发现除了在东华新迎农贸市场一家摊位上,有预包装的干米线出售外,九成以上的米线摊位都是散称出售。

   上午10时许,篆新农贸市场,人来人往正值高峰,众商贩的叫卖声、吆喝声络绎不绝。记者来到4家售卖米线的摊点前,发现他们所售的米线几乎都直接裸露在外,少数几筐米线上面盖了一层纱布或塑料布,上面少许地落了一层灰;还有一些没遮盖物的,甚至不时出现苍蝇飞来飞去……为了让米线保湿,商贩还不时往上撒水。

   记者观察发现,这些散称的米线大多数以每公斤3~6元不等的价格销售,现场买米线的人很多,甚至排起了长队,似乎对米线有没有“穿衣”并不在乎。

   摊主发言

   一位米线摊的老板说:“我们曾经也卖过有预包装的米线,包装上标明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但这样的米线并不受欢迎。一方面是有预包装的米线规格几乎一样,不是半公斤装,就是一公斤装。而且加上包装,这种米线价格比散称贵;另一方面是有预包装的米线不能做到让顾客‘望闻问切’,这些都是消费者不愿购买的原因。而且散称米线还有个好处,如果当天销售不完,可直接退回厂家,至于厂家怎么处理,我们就不清楚了。”

   地点:超市

   现象:有预包装米线,不好卖

   记者随后来到沃尔玛、家乐福、百盛等几大超市,在生鲜柜里,均看到有预包装的米线和卷粉售卖,规格为半公斤装。粘贴在塑料袋上的标签显示着日期、价格、厂家等……

   市民李阿姨顺手拿起几袋米线后,翻看了包装和标签,最终放下走了,“一眼看上去,水蒸气都出来了,担心不新鲜,或者变质了。”李阿姨说,虽然标签上的日期显示是当天的,但看着水蒸气起来了,心里有点咯噔,所以不打算买了。

   店员发言

   家乐福负责生鲜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预包装的米线销量并不好,一天最多能卖几袋出去,几乎是生鲜区里生意最差的,所以我们进货量也不大。”

   原因分析

   米线为何一直裸着卖?

   事实上,让米线不再“裸奔”的呼声已经存在已久。2007年,昆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米线生产新规,从当年10月1日起即便是用筲箕、箩筐装米线卖,也必须有包括产品名、厂址、保质期等内容的标识和标签,可由于监管不足,市场不接受等关系……随后几年,预包装米线渐渐绝迹市场,“裸”米线仍然抢占着市场……

   探因1:昆明人的消费习惯

   担心预包装米线不新鲜

   散称起码可以选

   “这些预包装的米线,谁知道是啥时候生产的?万一质量不好,买回去就糟糕了。”记者随机采访了10多位市民,大多数表示愿意买散称米线,“散称米线我们可以判断好不好。”不过他们也表示,安全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确保预包装的米线更为安全和卫生,就算多出点钱,大家也会买的。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10多家老昆明知名米线餐馆,透过开放式的厨房,可以看到操作间的货架上摆放着几个装满米线的筲箕,周围没有任何预包装米线。南屏街一家云南著名过桥米线连锁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米线每天早上6时由公司专车配送,全部装在筲箕里,每家分店每天的运送量约为三四十筐。当记者问起是否知道无预包装米线不得进入市场的规定时,这名员工表示并不知情。

   探因2:米线厂的成本账

   “一斤米线,包装后成本增加5毛”

   增加包装环节必然带来米线生产成本增加,在这个问题上,几位米线生产商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例如一公斤米线,成本大约2.6元~2.7元,目前市场零售价在3.5元左右,假如对一公斤米线进行塑封、贴标等等包装,折算上机器、人力投入来看,每公斤米线成本约增加0.5元,为了不挤压利润,这笔钱势必转加到消费者头上。

   昆明米心食品有限公司副总柳东林表示,对于他们企业而言,非常希望米线市场规范起来,预包装米线可防止二次污染,让老百姓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自己购买的米线从何而来,对于他们这样的正规生产企业是有利的。2007年,部分正规米线生产商甚至为此投入了上百万的设备,可是因为该规定执行不利,预包装米线渐渐退出市场。

   “我们很愿意配合,并投入设备,但要让米线‘穿衣服’,政府部门必须加强执行力度,单靠几家企业行动不能成气候。”一家企业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何瑾

   实习生 闫永鑫 蔡文雯 王宇娟 杨陪陪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