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注水肉”令监管“浮肿”?

2015/6/30 17:07:21 来源:食品伙伴网

每天数千斤私宰猪肉流入通州市场,经检测水分超标含瘦肉精,执法人员查抄黑窝点,监管却遭遇困境。6月18日,北京市食品药品稽查总队等多个部门的执法人员,对生产窝点进行查抄,被查生猪肉系“流水肉”。相关部门称,追溯源头或涉及北京“泔水猪”缺乏监管、餐厨垃圾流向和处理等问题,而整治却经常面临执法难、“无罚则”等尴尬局面。(6月29日《新京报》)

餐桌良心、舌尖安全萦绕百姓心头,挥之不去,归根结底还是社会食品安全乱象丛生,造假手段层出不穷、欺骗伎俩与日俱新,“注水肉”内藏着瘦肉精,牺牲安全的食品贩卖已然突破了市场和法律,无异于剜肉补疮,执法监管是到了旧事重提的时候了。

围绕着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制作及流通的监管体系可谓千头万绪,食药、卫生、城管、环保等管理部门层层累积、交叉执法,监管部门多、执法队伍不少、专项行动风声水起,如此庞大有力的“多军种部队”,追剿“注水猪”之余依然是无力的感慨与嗟叹,监管难、执法遇尴尬,针对“注水肉”的监管似乎只是名义上的广阔与强硬,显现到现实当中是一派喷薄的“浮肿”。

多部门共同执法,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口号喊了许久,现实难题依然难解,留给看客的只是红头文件上并排的大红色单位名称。监管的“浮肿”表现起来,无外乎两个层面:其一,不论是专项整治,还是突击检查,看起来气势恢宏的执法往往治不了本,东边不亮西边亮,这方倒下一个王二,那边起来个李四,既然潜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靠专项与突击实难根除。其二,专项整治也好,突击检查也罢,难觅主动监管作为的影子。原因何在?专项整治往往依赖突发事件的余殃,出事与否成了整治的开关,而依靠举报与曝光的突击检查,更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当然,监管部门倒苦水,放下包袱说出的难言之隐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盘踞在“注水肉”产业链条上的攫利者触碰底线、舔舐利益,是时候拿出与之匹配的刚健的法律武器。堵住“注水肉”,避免从养殖场走上餐桌,起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方面,生猪产业链并非无法可令,《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不一而足的法律已经作出了制度设计,但难题在于用于监管的配套法律与执行规范仍然缺席。另一方面,在当前执法监管进入瓶颈遭遇窘境之际,既然对私人生猪养殖等监管乏力,倒不如把精力腾挪到严把“准入关”,“注水肉”能够注入市场,少不了检验检疫与市场摊位管理的里应外合,把好这一关,也才能阻断“注水肉”进入正规流通渠道。

看起来壮硕的监管不一定给力,因为监管被注水,注定只是疲软的沉重。监管的手臂练出肌肉,打出的组合拳才能足够有力,“注水肉”也才无处可避。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