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微信订餐“宰”熟人? 外卖APP用户井喷有“隐忧”(2)

2015/12/2 9:27:16 来源:东南早报

熟人也不一定靠谱 被“宰”了只能认栽

市民杨先生平均每周有三次会向一个未曾谋面的微信好友订餐,然后通过跑腿公司送餐。在他的生活里,这位微信好友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他都会翻看好友发出的菜谱,有时候来不及订已经售罄。

“这位好友主要卖的是海鲜,可以代加工的那种。他是我一个同事的朋友,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但觉得熟人应该是靠谱的。更重要的是,叫餐比自己出门买菜,回家煮菜要方便多了。如果食材安全卫生,贵一点也能接受。”杨先生说。

事实上,他很早就发现了这位靠谱的朋友定价上有些过高,但却始终治不好自己的“懒症”和“熟人依赖症”。

据杨先生介绍,一份用料普通的水煮海鲜,市区一些川菜馆里的价格多在88元,可是这位微信好友却要多收50元,其他菜品的价格也比实体店内要贵30元—50元不等。“不能说他的用料是最好的,但起码不会是很差的,我甚至在他的店里叫过龙虾。微信上买东西,靠的就是熟人的推荐和信任。”

市民王小姐却被熟人“宰”过。“叫了一份生蚝,等了好几小时也没送来,送来以后发现其中有两个很不新鲜。因为是熟人,她说了句不好意思,我也不好意思追究了。”王小姐很无奈。有的期盼部门监管 有的烦恼行业规范

“应该管管了,不能让少数‘没良心’的微商坏了所有微商的名声。”市民曾小姐是一位做蛋糕的微商,如今她已经从网络走进现实,到厦门开办了属于自己的烘焙工作室。

在她看来,监管是非常必要的。“私人烘焙所需的原料都非常重要。在微信上卖的蛋糕,大多比实体店里卖得要贵一些。消费者愿意多花钱购买,看中的就是材料和健康。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不排除部分微商选择不好的材料,或者制作过程不够规范卫生。”曾小姐说。

“消费者为什么要到你这买海鲜?因为小年轻不懂得挑,甚至吃不出什么差别。哪种好哪种不好,我自己就得把关好,保证卖出去的都是好货。但是,很多人无法理解我的定价,他们认为有其他人卖得更便宜。卖得便宜的不一定品质不好,可是大家也得多个心眼。我希望整个行业能够更规范一些。”卖海鲜的微商刘先生说。

然而,也有部分微商怕严格的监管将阻碍事业的发展。“中秋前后,我每天要做几百个月饼,做都做不完,更别说包装了。这种时候只能请临时工来帮忙,可是这些人大多没有健康证。短短几天,让人家办健康证也不现实。”一位做烘焙的微商陈小姐说。

更让部分微商烦恼的是,随着部门对微商监管越来越成熟,他们的厨房是否能够达到卫生标准不得而知。不同于实体店铺,这些微商多“蜗居”在家中厨房做菜,有些甚至是租房专门用来制作食品,随着行业的进一步规范,他们势必要经历新一轮的“阵痛”。

朋友圈卖食品别任性 乱发广告可能被重罚

鲤城区工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工商总局已经与微信方面开展合作,下一步将对微信公众号的广告发布进行监管。但对不属于公共开放平台如朋友圈等私人领域,暂时监管不到的,如果接到举报,工商部门也将对其进行查处。

目前,在朋友圈上发布广告,销售商品在监管上还存在法律方面的规范和障碍。但是,如果市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现虚假广告,并且线索清晰,可以拨打12315举报。

“目前,很多人会帮忙朋友转发商品信息到朋友圈里进行推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该广告是虚假广告,转发者同样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所以千万别好心办坏事。发布虚假广告,最高可罚款百万。”工作人员表示。外卖APP 用户井喷背后有“隐忧”

忙碌的外卖小哥

白领不愁午饭 有轻松也有吐槽

“以前只能在单位食堂吃午饭,附近的外卖只有沙县小吃和酸辣粉。有了几个外卖平台以后,吃的选择真的增加很多,不用为每天中午吃什么发愁了。而且,叫外卖能用红包,还有一定程度的价格减免,方便又划算。”林小姐供职于市区某事业单位,最近半年,她和几位同事几乎每天中午都通过外卖平台叫餐。

有一项针对白领的调查显示,在叫外卖的白领中,有48%是在工作日午餐时,35%是在周末。白领选择网络外卖平台的主要原因中,价格因素占了44%,可选餐厅多占37%,安全仅占7%,餐厅资质占12%。从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出,实惠和便捷成为消费者选择外卖APP的主要原因。

然而,外卖APP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因为发展尚未成熟而被吐槽。“中午忙时,常常下了订单商家不接,还得打好几个电话到店里要求老板确认订单,订个餐都得折腾半小时。”市民杜小姐说。

不仅如此,送达的菜品与图片货不对板的事也常常发生。“拍出来的照片是‘白富美’,送来的是‘丑女无敌’,我的外卖点餐史也是一部‘血泪史’啊,尝试了很多家,最终总结出了货真价实的几家轮换着点。”林小姐说。

另外,一些店铺因新开外卖业务人手不足,难以及时将外卖送到消费者手中,在路上耽搁了时间也导致饭菜不如出锅时新鲜可口。

省下店面房租 卫生全凭商家良心

去年,市民小王租下了一套老旧的套房,和爸妈开起了一家网络快餐店。办理好相关证照之后,他顺利地登上了美团、饿了么和百度外卖的平台。

在开设这家快餐店之前,他们家并没有从事过于餐饮相关的行业。带他踏入这一行的,是一位同样在自家做外卖的朋友。“省了店租,只需要小小的套房,每天中午就能接五六十单的外卖。如果在学校旁,或者写字楼旁租一个店面,起码要6000元/月的店租,而我现在租的房子不到1000元/月。”小王说。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外卖APP的红火,未来的某天,部分实体店将不再需要堂食的部分,只需要一个厨房,省下的房租将为经营者减轻不小的压力,带来更多的利润。但是,实体店的消失需要更严格的监管,隐藏在深处的厨房卫生条件是否过关不容轻视。

据了解,目前各个外卖APP的工作人员都会定期对平台上线的店铺进行走访,然而,工作人员确定的是店铺是否真实存在,并不真正关注厨房的卫生条件。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坦言,部分藏在民房内的食品作坊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我们家附近的一个套房内就有一家专门送外卖的作坊。他们的房门常常开着,我能看见操作过程。菜随地摆放,灶台也是乱七八糟。”

亮照率不高,也是目前外卖APP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前有媒体报道称,上海食药部门进行检查后发现,饿了么亮照率仅13%,百度外卖为38%。早报记者打开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等多个平台,随机抽取10个附近商家查看,没有一家主动亮照。记者点击美团我要开店的页面后发现,初审也只需上传店铺照片,无需第一时间提供餐饮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件。

“干净不干净,凭的是商家的良心。”业内人士说。疯狂刷单赚补贴 外卖平台漏洞百出

外卖APP出现伊始,大量的红包和价格补贴吸引了大量商家的入驻和消费者的尝试。而正是这补贴政策,让外卖AAP出现漏洞,成为部分人疯狂刷单赚钱的工具。

“比如,消费者通过手机APP订购可减免8元,再使用2个红包,就可以优惠10元了。消费者减免的10元,外卖平台最后会补贴给商家。因此,一些商家为了店铺销量排名能靠前,也为了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就会刷假单。让自己的亲戚好友,甚至专门的刷单团队做假身份和假地址下单,不送餐就能轻松赚取每单10元的利润。而且,每家店铺的补贴不一样,或许比10元更多。有些人单靠刷单,就能够月入数万元。”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有业内人士坦言,通过漏洞刷单赚取利润的人并非个例,甚至有专门刷单赚钱的团队。这些团队主动上门与餐厅谈好“合作”,在短时间帮助餐厅刷出高人气,获取的平台补贴则按照一定比例分成。

但是,随着送餐团队的规范和APP平台的严管,所谓的刷单越来越不好做了。可是,平台的其他漏洞却也凸显出来。

有消息显示,饿了么、百度外卖、易淘食等外卖APP先后被曝出多个安全漏洞,其中的一些漏洞都会造成程度不同的信息泄漏。也有消费者反映,因长期通过外卖APP叫外卖,自己接到了多个推销和诈骗电话,这些电话甚至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

外卖小哥忙“晕” 跑腿做成了行业

“今年的几个台风天,我们都是早上出门到下午四点才能在公司吃午饭,全身都淋透了。大部分外卖店的老板招聘不到员工,只能将送餐的活外包给我们跑腿,天气差和节假日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一位帮外卖APP商家送餐的小哥告诉记者。

一家跑腿公司的工作人员小叶告诉记者,之前几年,他的生意可以说有些“惨淡”,今年开始,不少外卖店找到他,希望能够长期合作。“外卖平台的发展的确很快,它也推动了跑腿行业的发展。”

“最后一公里的争夺战已经开启了!目前,美团外卖的配送团队是外包的,饿了么有自己的直营团队也有外包,百度是自己直营配送团队。美团也要开始发展直营了,但是在一线城市。”淘宝大学认证讲师,飞狐配送相关负责人苏丽表示。

她告诉记者,在专业的配送公司成立之前,泉州人多习惯将这一行叫成跑腿,没有行业首领,也没有行业标准,发展数十年仍然没有太大进步。而外卖平台亟须规模大,效率高的团队。在泉州,这个行业想要有所发展,一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准备好大量的财力来布局网点,深耕市场;二是自我提升后圈地为王,和大配送商一起合作。

“一家店,自己聘请外卖员,只要支付每人两三千元工资,即便如此,一天的配送能力也很难超过40单。如果再多招人,商家就不‘划算’了。术业有专攻,未来商家一定会将配送全部外包,来缓解成本压力。”业内人士表示。实名登记 严查网络外卖“黑作坊”

网络外卖日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何让大家吃得更放心?11月27日,泉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清理整顿工作。根据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

行动

整顿网络外卖安全 排查网络订餐“黑作坊”

截至11月底,泉州核准登记从事网络食品经营的个体户已达536家、企业129家,其中312家网站和网店取得了工商部门颁发带有主体信息实名认证和在线投诉举报功能的工商电子标志,另有1600多家泉州籍业主的食品网店在第三方平台内完成了身份认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餐饮服务环节网络订餐的消费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业态。为进一步规范网络订餐行为,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市食药监局于11月27日起,开展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清理整顿工作。

记者从市食药监局市场科了解到,本次行动将对网络餐饮服务实体单位、网络订餐交易第三方平台进行摸底排查,特别以学校周边、商务集中区、居民小区等为重点区域。同时,督促网络订餐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供者严格落实申请入网餐饮服务实体单位实名登记,同时,严查网络订餐服务实体单位规范加工制作食品,对无照无证黑作坊从事网络订餐行为,坚决予以取缔。

市食药监局同时提醒消费者,网络订餐应查看平台公示的入网单位许可证,选择持有效许可证的餐饮单位,切勿选择无证、借用、伪造许可证或超范围经营的商户。发现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消费者可拨打12331食品安全举报投诉热线进行举报。

创新

实体超市线上销售 检测食材实时公布数据

早在2014年,市食药监局就曾开展过互联网食品经营专项整治行动,但由于当时对于网络食品经营尚无相关的法律法规,该局在此次行动中,只能引导互联网食品经营者办证。

但其实,市食药监局对于互联网食品经营的密切关注,不仅仅在这一次行动。家住丰泽街附近的市民,对于保险大厦旁的一家超市都十分熟悉,这家超市不仅卖日常生活用品、零食等,还兼售熟食如咖啡、铁板烧等,最重要的是,这家超市可以通过APP叫餐!

“太方便了,只要手机下载该超市的APP,就可以通过APP订餐,半小时即可送到家。”市民小陈告诉记者,之所以钟爱这家超市,除了超市就在家门口,还在于该超市有自己的检测室,每天都会对超市里的生鲜果蔬进行检测,实时公布检测数据,“买得放心,吃了安心。”

记者从市食药监局了解到,该超市的检测室是市食药监局牵头搭建的,还是2015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这家超市经营者创新经营模式,自创APP,通过线上销售。”市食药监局市场科相关人士介绍,作为探索网络食品经营的一个试点,市食药监局积极推动检测室的建设,“消费者可以通过超市上的LED屏幕及网站数据,了解到超市生鲜果蔬当天的检测数据,也更加放心”。

监管

网络食品经营入法 经营者须实名登记

那么,对于这种新的经营销售方式,应如何引导、监管,使之健康发展,同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将网络食品交易纳入监管,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

今年8月底,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对新《食品安全法》关于网络食品经营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补充。《办法》明确要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申请进入平台的食品经营者资质进行审查,并及时核实更新经营者许可证或者备案凭证等内容。个人通过网络销售自产食用农产品的,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其真实身份信息进行审查和登记,并及时核实更新。

《办法》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入网食品经营者要求赔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由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赔偿。

同时,网络食品经营者通过网络发布的食品名称、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名称、地址或者产地、保质期、贮存条件等信息,应当与销售食品的标签或标识一致;食品质量认证标志、食品检测报告、合格证明标识等应当真实有效。

记者从市食药监局了解到,日前,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进行《福建省食品经营许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拟将网络食品经营纳入管理。其中,对于申请网络食品经营主体的资质提出了具体要求,“网络食品经营是一种新兴业态,作为管理部门,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并研究如何引导、监管,使其健康发展。”部门提醒:选择网络订餐 切记“四项注意”

为了确保网络订餐消费安全,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网络订餐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合法正规的供餐单位订餐。消费者在订餐前要认真查看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上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是否有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同时查看其证照的相关信息,如经营范围、经营地址及联系电话等。应选择证照齐全、信誉好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订餐,切勿向无证无照、证照信息不全或证照信息与实际经营范围、经营地址不符等非法供餐者订餐。

二是选择距离较近并可短时送达的供餐单位订餐。消费者应选择食品加工完成后2小时安全时限内能够送达并食用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订餐。收到订餐食品后,应先查验其包装及容器是否清洁、完好,配送的食品是否变质或受到污染等。

三是避免订购高风险食品。消费者应避免选择冷菜、生食、冷加工糕点、预拌色拉、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及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食品。

四是保留相关消费凭证,发现问题及时举报。网络订餐时要注意留存好消费小票、发票等相关凭证。如发生消费纠纷,可以拨打消费者保护维权热线12315;如发现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或入网餐饮服务单位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或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可拨打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电话12331。

业界声音:从三方面入手 规范网络食品

“规范互联网食品经营,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首先是规范食物原材料,保证原材料的新鲜、安全、卫生,其次是食品配送温度,保证食物送到消费者手上时熟食温度在60°以上,第三是规范追诉体系,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倒查。这就要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要保证网络食品经营主体的资格审查。

该人士同时认为,互联网食品经营有其特殊性,网民可“用手投票”,“好的微商,朋友之间口口相传,便是一种口碑、一种广告。”因此,他认为,互联网食品经营其发展和监管,应该“去行政化”,由市场机制主导,倒逼互联网食品经营者做好服务。

另一方面,消费者应注重保护自己的利益,提高维权意识。“有些消费者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常常有一种‘算了算了,就当倒霉一回吧’,这种心态并不可取。”作为消费者,无论是在线下消费,或者线上消费时,应倡导一种理性、科学、健康的消费观。

有关专家指出,对网上订餐网站和外卖APP公司等经营者的经营资格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更为严格的追溯机制,建立诚信黑名单,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广大消费者在网上订餐时要擦亮眼睛,留意资质,看看是否有营业执照以及卫生许可证。还要注意查看餐馆地址,看是否有线下经营地点,如果在附近的话,可以实地勘查一下,以确保环境足够卫生。尽量选择品牌口碑好的店家餐品。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