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一粒米的“绿色革命”

2016/1/9 10:42:56 来源:湖南日报

编者按

为倾听基层呼声,把握社会脉动,展现城乡新貌,湖南日报从今天起推出《微调查》专栏。该专栏主要针对民生问题、社会现象、百姓诉求,由记者深入一线采访,进行微观新闻调查。敬请读者关注。

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刘广

提着一个蛇皮袋装着自己种的几十斤湘早籼大米,湘阴县稻农李昌皓走进了1月3日摆擂的全省首届“米王”争霸赛场。他的大米既没包装、也没抛光,又没注册商标,显得有点寒碜,但芬芳四溢,惊艳全场。随着大众评委挨个品尝、投票,经过几轮比拼,一举夺冠。

一个老农的普通大米为何能技压群雄?好米是怎样种成的?带着这样的疑问,1月7日,记者走访了湘阴县鹤龙湖镇李昌皓,学到不少“独门秘诀”。

一件“大事”,做了半个世纪

李昌皓现年67岁。老人称:“从16岁开始就种田,一辈子就做了一件大事:种田。”

这个朴实的农民把大米看得很神圣,坚称:“大米是用来养命的,必须绝对可靠。”他虽年近古稀,但身体结实,看上去只有50岁的样子,目前一餐能吃六七两米,没什么疾病。他认为这得益于常年吃自己生产的有机大米和蔬菜。

一份心得,写了25个春秋

怎样才能种好米?老人对此笑而不答。在他卧室的床铺旁,贴着一张“水稻生长状况表”,详细记录了他从1990年到现在自己种植的水稻品种、生长情况。老人有写“水稻种植心得”的习惯,已经写了6本。

走进他的贮藏室,李昌皓揭开一只用铝铁皮做成的大圆桶,从谷堆里拿出一袋生石灰出来,揭秘道:“在谷堆里放生石灰,就好像食品包装袋中放了一小袋干燥剂,既能让谷子干燥,又能防虫。”

水流不断,花落还开。谁会午夜去看花?李昌皓说他会:“水稻不只是在白天扬花,晚上也扬花。一天晚上,月朗星稀,我12时到田里观察,发现水稻扬花正盛,发出扑扑的声音,散发着一种香味。”

一粒大米,走了30道环节

“一粒大米要经过选种、浸种、育苗、栽种、收割、晒谷、贮藏等30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出不得半点问题。”谈到大米种植与贮藏,李昌皓扳起手指“抖包袱”。

李昌皓始终坚守传统的耕作方式。“我的产量比不过人家,今年每亩产400公斤,人家都有500公斤。”李昌皓明知施用复合肥费时少、产量高,但他一直坚持用青草、油饼、米糠、鸡鸭粪便制成的有机肥。

明月清风,不劳牵挂。李昌皓告诉记者,他的田里,青蛙鸣叫,泥鳅乱窜,偶尔还会发现几条蛇。

底肥足,庄稼香。李昌皓掀开自家化粪池里的石板,池内堆满了谷糠和菜籽粕。这些混合肥料正在发酵,将作今年开春田里的底肥。他说,每亩至少要“窖”10多担这样的有机肥料。

一个“品牌”,卖了5倍高价

“香软可口,口腔里有一种淡淡的香甜,让我又尝到了儿时的味道。”这是长沙市民成丽对李昌皓大米的评价。

李昌皓只有2.8亩田,一年两季可产2200公斤左右的粮食,原来除自家食用外,多了就喂猪、喂鸡。2013年,他在深圳工作的女儿带了一些父亲种植的大米给同事吃。同事吃了,都说好,纷纷定购李昌皓的大米。

他的大米一下子出了名,价格飞涨,目前卖到了每公斤30元,是同类品种市场价格的5倍;“订单”已经排到了2016年还没下种的早稻。

“像李昌皓这样的农民还真不少,政府将进行鼓励与推广。”湘阴县农业局局长胡迈之介绍,湘阴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正在率先建立有机粮生产基地,重塑湖南大米品牌,让更多的人吃上放心米。

■短评

绿色更引稻花香

徐亚平

湘阴稻农李昌皓,年近古稀用心种出“放心米”,摘取湖南“米王”桂冠。

李昌皓的成功,缘于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不管他人如何“现代”,他与稻花、青蛙、泥鳅为伍,半个世纪朴素地遵循着传统种植,笑看田间花开花落。

李昌皓的成功,缘于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进取心。种稻子做笔记、写心得,几十年如一日把种田当成了一种事业,乐此不疲。

李昌皓的成功,缘于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做人的良心。坚持用有机肥,按传统方式耕作,用心探索着绿色生产,种出来的大米不抛光,让人能咀嚼出淡淡的香甜,尝到儿时的味道。

李昌皓的成功,验证了一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凡事就怕用心,“用心”才能“出新”。只要用心,稻花也会让人心花怒放。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