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保健品的江湖 需要一场门户清理

2016/5/12 8:47:02 来源:深圳特区报

每克售价高达千元的“极草”,日前被国家相关部门从保健品中“除名”。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火热的保健品市场背后,是大量保健品依靠炒作概念、夸大宣传等占领市场,成本和研发费用则只占很小比例。

保健品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体机能,而不是治疗疾病。然而,当下保健品行业为了宣传推销产品,刻意制造营销噱头,无限放大产品的药用效果,甚至不惜虚假宣传,忽悠消费者。成本低廉的保健品摇身一变就能卖出高价钱,虽然生产商、销售商获得了暴利,但是消费者的钱包甚至健康却遭了殃。保健品行业乱象丛生,假冒伪劣当道,职能部门岂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监督缺位、监管失范诱发的不仅是质量问题、暴利问题,还可能是公众的安全健康问题。——吴语

其实,许多高价保健品的营销策略都与“极草”类似。那么一根“极草”为何欺骗了大家很多年才被除名?当初的审批部门是不是需要承担责任?此后的众多监管环节是不是也该给个明确的说法?从“极草”里吃了10个亿广告费的媒体是否也有对不起受众的些微不好意思?国家有关部门除名“极草”是一个好的开始, 保健品清理门户要玩真的,要多些“血雨腥风”。——郭元鹏

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是一个基本常识,然而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并不清楚,以至于容易被天花乱坠的虚假宣传牵着鼻子走。其实,如果保健品真有神奇效果,甚至比专业药品更有用,那么药品是不是都可以“退休”了?当然,保健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一般人很难从外观、口感来判断其质量与功能的优劣。因此,有关部门与媒体理应及时站出来,承担起普及保健品常识的责任,提高公众防忽悠的意识。——宁书默

保健品“不靠质量靠忽悠”,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按照国家规定,保健食品的科研经费应占其利润的3%至5%,但很多保健食品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及利润的1%。单靠忽悠就能蒙骗消费者赚取暴利,谁还有心思搞科研开发?那些规范运作的企业要么生存不下去,要么选择同流合污,一起加入到炒作式营销大战。如此本末倒置,注定将让整个产业误入歧途。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