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市场动态 > 正文

满足市场需要 引入玉米标准仓单估值机制

2016/6/12 17:56:14 来源:养殖巴巴网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储运标准化是玉米收储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是当前粮食行业面临的新课题。对未来提升国内玉米贸易的标准化、信息化具有重大意义。此文以期推动粮食储运标准化、规范化的开展。”

当前,中国玉米产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从2016年5月开始,实行了8年之久的玉米临时收储制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形成将以市场为主。

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和目前正在实行的玉米竞价销售(拍卖)价格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玉米的有效市场价格;而且国家收购和拍卖也不是合理而有效的玉米市场运行模式,无法形成有效的价格体系,从而影响玉米市场的有效流通、有效生产、有效消费和有效交易。

经济学家赵远在其专著《有效经济论》中的有效价格一章中指出:“商品价格反映出社会供给的合理性程度、社会消费的合理性程度和社会分配的合理性程度。在有效价格的体系中,应当引入有效市场供给和有效市场消费的概念。”因此,促进玉米市场有效流通的条件包括:研究分析玉米市场供给的合理性及消费的合理性;研究分析市场要素与政策因素的有效作用;寻找并确认能够反映玉米商品真实价值及价格的分析方法;寻找并确认建立在标准化和规范化基础上的玉米价格估值机制。

玉米有效市场价格的制定,既能促进玉米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提升玉米流通的效率、降低流通的风险,也能够提高相关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的有效性。

目前实行的玉米价格体系仍未能充分反映其内在真实价值:

一是我国财政补贴和政策购销因素对玉米价格有着重大影响。2008年至2015年实施的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和拍卖价格明显缺乏合理而科学化的估值研究,缺乏有效供给政策和有效消费政策的研究,不能反映基于市场有效供求关系所形成的市场价格。目前国家有关部门虽然宣布了2016年国内玉米将实施“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但具体政策尚未出台,各种不确定性影响着市场价格的走向,而将要出台政策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也影响着玉米价格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二是与玉米交易相关方的商业行为。一般都基于不规范的仓储标准及不规范的专业服务标准,玉米交易价格不能体现相关交易玉米的仓储管理的标准性及相关专业服务的标准性,造成玉米市场价格变化失去了有效性商品估值焦点。

因此,在玉米收储市场化改革中,要从市场发展的需要出发,引进专业的玉米标准仓单及相关价格估值机构,坚守中立的第三方立场,以科学的态度,为玉米标准仓单的的有效流通提供专业估值报告、高能级的标准及规范体系和专业的咨询意见,发掘市场价值,反映大宗商品包括玉米的有效价格,将海量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形式呈现,形成能够被广泛应用的标杆价格及有效指数价格,为相关交易方以及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的资讯报告,使玉米标准化、规范化交易和储运有据可依。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