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添加剂之争提示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

2016/7/11 9:35:34 来源:新浪网

  食品安全是近年舆论场上持续的敏感议题,可谓常说常新。昨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在某国际论坛上表示,多数民众视食品添加剂如遇见“猛虎”,其实,食品添加剂只是现代食品产品中的一样必需品。他还对当前中国食品安全投了“比较满意”的一票。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国君更认为,当前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

  作为业内专家和官员,两人的话显然具备权威性。但是,其观点经媒体报道后,却引发网友如潮般的吐槽。几家门户网站的跟帖数以万计,而嘲讽、反驳其观点的占据着主导地位。有的说:“对,食品添加剂不是猛虎,是毒药!”有人表示“想买点吃的,一看配料表,全是化学品名称,不知吃的是食物还是化学合成物”;有人则称“也许多年后中国大地上会出现大量的木乃伊,因为防腐剂吃得太多了!”

  当下网络舆论的多元有目共睹,网友与专家、官员的意见相左乃至对立也并不奇怪。但这仍值得我们去探究,面对食品安全议题,为何官方与民间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立场?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还是对现实认知有根本差异?作为食品监管者,该从民间舆论的异议中捕捉到什么?进一步说,我们应如何抚平弥漫于社会的食品安全忧患?

  平心而论,官员和专家对食品添加剂的解释并没有错。食品添加剂古已有之(如食品制作的染色、发酵、上味等,皆需“添加剂”),只是,古时的添加剂多是天然物,而现代则更多地源于人工化学合成。而且,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食品生产中的添加物愈来愈多。若有严格的规范规程,放了添加剂的食品在色泽、口感及保质期等方面都将有所保障,也能提升其商品性。然一旦监管缺位,或添加剂滥用,则势必走向反面。

  显然,添加剂的使用须严守规程,毕竟,有些化学物质的副作用有潜伏期,需要量和时间的积累方可显现,但对消费者个体来说,这是无法把控的。尤其是,面对某些商家的滥用,消费者更是防不胜防。事实上,随着食品添加剂的不断开发和广泛运用,它所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隐患与漏洞也愈益增多。从三聚氰胺到苏丹红再到塑化剂、膨大剂等,人们纷纷调侃在食品中普及着化学知识,而几乎每次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都对公众的食品安全忧虑火上浇油。

  关于添加剂,官方或学者往往喜欢拿外国做比较,说国外也是如何使用等。但切莫忘记,新型添加剂作为技术发明,人们的认知本身也有局限。如有些添加剂国外用了些时日后,发现有毒副作用便停用了。而且,一些国家对添加剂使用有极严格的限制及惩罚制度,商家一旦逾矩很可能被罚得倾家荡产,因此,运作起来会相对规范,这些配套的制衡措施在我国相对欠缺。在不规范使用的情况下,安全的添加剂就可能异化为有害物甚而毒物,成为吃人的“猛虎”。

  正如网友所说:“其实百姓怕的不是添加剂,怕的是监管的缺失,行政部门的不作为。”尽管近年随着监管加强,特别是去年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对食品生产、销售等的刑事责任,使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发生了变化,近一年来未发生重大的食安事件,但是,食安形势远未到高枕无忧的地步。食品安全永远都“在路上”,仍需警钟长鸣。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