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京津冀物流一体化成就显著天津现代物流展7月隆重举行

2017/6/23 9:32:27 来源:网友

京津冀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也是交通物流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高效成熟的交通物流系统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是引导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先行条件。京津冀物流顺利发展,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

京津冀三省市交通一体化统筹协调小组成立以来,京津冀地区物流业取得了进展。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将重新配置区域资源,给物流业带来了新机遇。

铁路快运满足企业运输需求

京津冀货物快运的快捷和安全,给京津冀地区物流一体化发展带来改善。铁路货运过去只办理大宗和整车运输业务,据北京铁路局货运处处长许子敏介绍,目前作为全国铁路首列货物快运专列,京津冀货物快运以天津地区南仓站铁路枢纽为中心站,在京津冀区域的225个铁路车站和22个无轨火车站收货办理零散货物的快运业务。开始为零散货物和小批量货物提供综合物流服务,让24小时物流圈覆盖地区的普通百姓享受到比快递更大的实惠,也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注入了活力。

试点升级结成物流标准化联盟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曾表示,目前北京、天津、河北都在积极推动物流标准化相关工作,力争实现标准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标准化设施设备技术、流通规范和诚信体系互认。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和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各类作业的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推动物流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物流行业标准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且各个行业标准参差不齐,标准化建设工作进程十分缓慢。而在京津冀物流一体化建设中,以标准化的实施实现物流提效升级成为重要步骤。

据沈丹阳介绍,为促使物流标准在更广范围内实施,提高标准的通用性,围绕京津冀区域选择了天津、石家庄、唐山作为试点城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将结成物流标准化工作联盟,引导京津冀地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结对子”,带动提高京津冀地区物流标准化水平。

共同配送服务中心打造O2O模式

目前,京津冀共同配送服务中心正式开业运营,该项目的运营对于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打造现代物流网络平台,促进京津冀区域性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将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记者了解到,京津冀共同配送服务中心项目以“互联网+物流”及O2O模式,承接物流园区共同配送业务,依托天津市共同配送服务平台,进行合理优化组单,通过一站式服务,实现配送车辆的优化配置,从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时效。

具体来讲,京津冀共同配送服务中心线上通过物流信息的网络化,使车货双方直接对接,规避冗余环节,做到实时监控,全程追溯,诚信有据。线下为用户提供包括咨询、注册、查询、业务办理、短信通知、投诉申告、意见投诉、留言处理、满意度调查、用户关系管理等服务,有效将通信系统、计算机处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成统一、高效的物流服务系统。

此外,天津在京津冀物流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三地商品市场的布局也在持续发酵。京津冀三地共同签署了“天津共识”,确定将在市场转移对接、物流信息共享、电子商务发展等10个方面建立多层次对接机制。

天津现代物流展助力京津冀物流业快速发展

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下,京津冀地区物流业受到了国内外行业的高度关注。可以预见,京津冀地区凭借诸多发展优势必将成为业界争相抢夺的新战略高地。为促进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最佳的现代物流产业交流平台,由天津现代物流协会、北京物流协会、河北省现代物流协会、北京博斯威尔展览有限公司主办,天津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天津市快递协会、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协会、河北省电动汽车行业协会、珠海物流与采购商会协办的“中国(天津)国际现代物流产业及技术装备展览会”定于2017年7月28-30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召开。展会规模15000平方米,将汇聚300余家国内外领军企业携最新技术产品进行展示交流。展示内容覆盖物流设施、第三方物流及相关服务、互联网+物流、物流技术及装备、快递产业、冷链物流、绿色物流与新能源汽车、物流金融教育等全产业链。预计展会规模达15000平方米,将有300余家国内外领军企业集中展示交流,并将吸引20000多名来自全球的专业观众到场参观。大会同期还将举办京津冀物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深入探讨解读当下行业热点,关注行业政策,开展技术交流,分享先进经验。京津冀物流产业第一展将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新的风向标。

欲知更多展会详情,敬请关注展会微信“天津物流产业及技术装备展”或浏览官方网站。

联系人:陈 慧

电  话:13512088414

邮  箱:2549821188@qq.com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