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消灭食品谣言尤需 重建公众安全信心

2017/6/23 10:19:08 来源:新浪网

前不久,一段视频在网络传播并引发大量关注。视频中,有人假借所谓“科学实验”,造谣某品牌紫菜为塑料制品假冒,引起恐慌。在食品安全领域,类似网上造谣、传谣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从“纸馅肉包子”到“棉花肉松”,从“低钠盐是夺命盐”再到此次“塑料紫菜”事件,食品安全谣言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社会神经。

在当前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谣言,特别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速度、影响深度和巨大杀伤力确实不容小觑。

那么,对于食品谣言该如何应对处置呢?首先当然是快速反应、及时辟谣。针对谣言大多在网上出现并迅速扩散的特点,应当依托各大网络传播平台的技术和管理优势,运用大数据等工具建立一个反应灵敏的网络谣言监控机制,发现端倪、立即封杀,同时应视情组织第三方的专家、媒体辟谣。其次更须追根溯源、严厉打击。对造谣者,应依法果断查处,对传谣者,也应严肃追究其责任,对于其中涉及借谣言进行敲诈勒索的,更应依法从严从重处理。最后还要立足平时、教育引导。不能总是等谣言四起时才匆忙“灭火”,而应将工作做在前面,构建一个常态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机制,及时公开食品安全监管动态、检查结果和查处案例,提振安全信心,多形式、多场合推进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常识、提高对谣言辨识能力,擦亮人们的眼睛。

确实,对于那些可能会通过网络形成大范围传播的餐饮食品谣言,必须快速反应、多管齐下,辟谣、打击、引导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合力封杀才可能尽快及时有效阻断其扩散。

然而,正如专家所言,民众容易听信谣言与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所产生的焦虑感有关。目前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较低,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引发公众的愤怒情绪和不安全感,再加上专业知识有限,民众容易听信网络上的食品安全谣言。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毒奶粉”、“毒生姜”、地沟油乃至“染色紫菜”这些“前车之鉴”,人们才会对“塑料紫菜”、“面条含胶”之类的谣传感到“草木皆兵”。

因此,要从根本上防范并减少食品谣言的发生和冲击,必须在严打制谣传谣现象的同时,坚持标本兼治,全面整肃食品餐饮行业和食品原材料生产加工及供应市场,对各种制假加毒行为“零容忍”,提高在食品安全上作手脚以及造谣传谣的违法成本,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安全案件和食品谣言的负面影响,重建人们的食品安全信心。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