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保健食品有啥“神奇”功效?营养科医生给你划重点

2019/3/20 11:23:24 来源:奥一网 作者

  近日,一则“女子患病拒绝去医院,只喝如新果汁离世”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感冒了,却始终没有去医院看病,也没有吃任何药物,而是喝着果汁、吃着产品(保健食品),任由发烧。

  类似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这类新闻在令人摇头叹息的同时,也让人不免发出疑问:她(他)们为何对保健食品的“神奇”功效如此笃信,以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此次由于牵涉到直销企业如新,继“权健事件”爆发之后,直销再成众矢之的。我国是保健市场消费大国,其中直销企业又是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生产和销售的重要力量。直销不断“爆雷”,从不断爆出的案例来看,不少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认识不足,容易轻信销售人员的虚假宣传,缺乏辨别能力。从即日起,南方+将推出“直销科普三问”系列报道,采访相关专家,帮助消费者走出认识误区。

  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邓宇虹

  从亲友的讲述看,林丽(化名)这一年多来,几乎每一次感冒发烧,都拒绝去医院,而是靠吃直销企业如新的g3果汁和相关保健产品硬扛,以此来排除身体毒素。对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邓宇虹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功效存在认识误区。

保健品

(图片与文章无关)

  ●保健食品不具备治疗疾病的作用

  1996年原卫生部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是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食品”。

  中国的保健食品是在传统中医中药的“养生”、“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等概念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保健食品刚起步的时候,多以“中药滋补品”的形式出现。后来又增加了西方营养学的“营养素”、“膳食补充剂”以及“功能性食品”的范畴。

  保健食品上市前审批的功效研究不如药物那样严格和充分,因此有效人群难以界定,且强调的是广泛人群的大健康保健功能,其剂量都在较低的安全范围内,功效往往不明显,起效也一般较慢,而疾病一旦发作,则多属于长期积累的过程,失衡已经较明显,所谓“恶疾用猛药”,这时单单采用保健食品,是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作用。

  所以保健食品需要强调是“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食品”,更多的是在疾病预防和亚健康状态起作用。比如我们日常吃的维生素B1,作为保健品,其剂量为1.4mg/片,这与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成人每日膳食推荐摄入量一致1.3-1.4mg/d。然而,在治疗脚气病时需要30-100mg/d,是日常量的20-70倍。这说明:即使是同一产品,其剂量的不同会导致功效的不同。

  ●哪些人适合吃保健食品?

  消费者服用保健品时,要注意不要期待它能立竿见影的“药到病除”,可能更是一个“缓缓自效”的过程,它的功效更多是体现在疾病的预防和纠正亚健康状态。

  比如对于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孕妇,补充叶酸可以预防神经管畸形;对于有咀嚼功能障碍的老人,补充乳清蛋白粉可以增加肌肉;对于经常便秘或腹泻的肠功能紊乱人群,补充益生菌可改善肠道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改善全身机能,增强免疫力。

  《神农本草经》有云:“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谓之药”。其实,某种程度上,食物与药物之间并无截然界限,何况很多药物本身就来自食物,如抗肿瘤药香菇多糖就是香菇中提取出来的。

  保健食品的原料主要集中在:药食两用原料,动物和植物提取物,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氨基酸,膳食纤维等),生物制剂(如益生菌),蜂产品等。目前保健品的功效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调整血脂方面,这与人群中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和心脑血管发病率高是一致的。

  现在各大医院都设立了营养科,营养科医生就是使用药品、食品来指导患者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医生。消费者还要注意不同产品宣传的功效是否能针对自己的需求,而不能作为包治百病的“神药”来吃,国家对于保健食品的审批,也需要加强功效研究和审批。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