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甘肃:“公筷公勺”虽入地方立法为何仍难“上餐桌”?

2020/6/8 10:48:24 来源:中工网 康劲

  中工网讯(记者 康劲  通讯员 崔小清)如果从6月1日正式施行算起,“公筷公勺”地方立法在甘肃已经过去了一周。但是《工人日报》记者在当地采访中发现,虽然社会倡导、人人赞同,但在许多餐馆酒店,“公筷公勺”仍然处于走在“路上”、停在“嘴上”、难以落实到“餐桌上”的尴尬之中。

  《甘肃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已于2020年6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第三十条“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中,补充了文明就餐,不铺张浪费,使用公筷公勺取餐,推行分餐制等规定。

  其实,早在非典期间,“公筷公勺” “分餐制”就曾被广泛呼吁;今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一行动再被关注,许多省市开始启动了地方立法工作。在今年的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也呼吁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做法和经验,将“公筷公勺及分餐制”条款纳入相关法律体系,从国家层面予以推动,彻底告别“口水菜”。

  据悉,甘肃是全国较早将“公筷公勺”写入地方立法的省市之一。甘肃省文明办主任罗凤存此前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有关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病从口入’是此次疫情带给人们最直观也是最深刻的教训,从滥食野生动物、群体性聚餐,到随地吐痰、不讲究个人卫生等等,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加速了疫情蔓延。” “公筷公勺” 写入地方立法,就是“探索文明入法、德法共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为应对和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现实路径。”

  据了解,在《甘肃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进入起草审议的过程中,作为省会兰州、当地市场监管局会、文明办、商务局等部门在今年4月初就制定并实施《餐饮分餐公筷公勺分餐夹使用规范》,并正在作为全省地方标准予以发布。

  社会有呼吁、政府有行动、地方有法规,那么“公筷公勺”,为何还差“最后一公里”才能“上餐桌”呢?

  “兰州版规范”细化到“公筷”长短颜色

  《工人日报》记者注意到,“兰州版规范”极为细致,操作性很强。

  按照《兰州市餐饮分餐公筷公勺分餐夹使用规范》的要求:餐饮服务单位对8人以上聚餐的,应为每位就餐者提供一套分餐夹、公勺和一套自用筷(勺);8人以下聚餐时,可根据同桌共餐人数50%配置摆放公筷公勺分餐夹。公筷外形尺寸应当明显区别于其它备用筷,宜长度比普通筷子长3-4厘米,便于取食,避免混用;在公筷公勺上宜印制“公筷(勺)”的标识或提示语;公筷公勺和私筷私勺之间宜通过造型、质料和色彩来区分;公筷公勺宜为红色或白色,明显区别于其它备用筷。

  在推广和使用中,兰州市还明确了消费者和餐饮经营者“公筷公勺”“分餐夹”负有“同样责任和义务”,要求“消费者应积极配合餐饮经营者自觉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夹”。

  据兰州市文明办主任崔峰巍介绍:“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兰州市制定并实施三是分类分步实施推进。从全市大中型餐馆入手,逐步向集体聚餐场所、小型餐馆拓展延伸。市文明办、市场监管局、商务局持续加大各餐饮单位落实公筷公勺分餐夹情况检查指导力度,对不按要求设置摆放的要求立即整改,增强了餐饮服务企业实行公筷公勺分餐夹的自觉性。”

  据悉“兰州版规范”的出台,正值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键节点”,即刻受到社会关注。按照有关统计,在“兰州版规范”出台和实施的首月,“公筷公勺”在全市3600余家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推广实施,成为城市用餐的新风尚。

  但是,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持续升温的城市“烟火气”仿佛正在稀释着这屡来之不易的“餐饮新风尚”。

  传统就餐习惯真的就“基因强大”?

  在《甘肃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后,记者在兰州当地走访了多家餐饮企业,发现部分店家曾经悬挂、张贴或摆放的提示牌或提示桌卡,已经“黯然褪色”,甚至不知所踪。在一些餐饮企业,“公筷公勺” “分餐制”也是处于“不反对”“不提醒”“不敢说”的随意状态。许多时候,如果消费者不提出使用“公筷公勺”,餐厅也就“不闻不问”。

  一家餐馆经营者俞女士介绍说,“复工之初,我们会特意在餐桌上多摆放一双公筷,如果客人点了汤的话,必然会在盆里上放上公勺,我们放置的公筷虽然没有烫金字‘公筷’,但是这双筷子会比普通筷子长出一段来,客人也很容易区分。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公筷用着用着就不知去向了,出于成本的考虑,我们就不再购买新的公筷,只在摆桌子的时候另外多放一双普通的筷子,但顾客的使用率也不是很高。”

  一家蜀湘江湖菜的服务员说:“公筷公勺我们店复工后就在做,但是没有定做专门的公筷公勺,放置的那双公筷公勺客人刚开始吃饭的时候会比较注意,可是吃着吃着就混淆了,一会拿的公筷,一会拿的私筷。如果我们发现了去提醒,就怕引起顾客的不满。”

  “一般和家里人出来吃饭,即使放着公筷公勺也不会刻意的去使用,只有跟同事或者不太熟悉的人一起用餐时,才会特别注意使用。” 在店内用餐的李先生这样解释说:“即便区分了颜色、长短,但毕竟都是筷子,每人面前摆放两双筷子,有时就弄混了。”

  据分析,传统的“合餐制”习惯,也妨碍着“公筷公勺”的推广。在亲朋好友、共处一桌、杯盏交错、热热闹闹的就餐氛围中,既有着根植于饮食文化的“悠久传统”、又有着重启经济繁荣的“共同期盼”,“公筷公勺”要落实到“餐桌上”确实面临诸多阻力……

  “市场+公益”能否加持“就餐新风”

  无数事件证明,家庭聚餐、多人聚餐是疫情传播中的高发途径,一双伸向餐盘的筷子、友好夹给对方的菜肴,都可带来疾病传播。一会筷子在嘴里,一会筷子又到盘子里,传播的不仅有新冠疫情,也有幽门螺旋杆菌、急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手足口病等等传染性疾病。

  据了解,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段的金昌市,早在多年以前就开始以推行“分餐夹”的方式,倡导新的文明餐桌行动。在今年3月,金昌市又把推行“分餐夹”,作为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减少传染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金昌要求全市各餐馆、酒店设置“文明餐桌”标示牌,主动提供“分餐夹”,各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等集体食堂要带头使用“分餐夹”,做到“一菜一夹(筷),一汤一勺”。

  这种“分餐夹”,小巧灵活,比餐馆自助餐的公共餐夹略小,摆放在碗筷的旁边,使用较为方便。但是,目前就甘肃省而言,“分餐夹”也有着走不出金昌的尴尬。不仅在省城兰州,就是与金昌临近的张掖、武威等城市,许多餐饮企业至今不知“分餐夹”为何物。

  有关人士分析指出,推广“分餐夹”“公筷公勺”“分餐制”等餐饮新风,需要“市场”与“公益”的多方加持。

  目前,餐饮业所能采购和使用的餐具依然比较传统单一,筷子、勺子的产品式样“千家一面”“多年未变”,在“公筷公勺”已经写入地方立法,甚至未来可能提升为国家行动的背景下,餐具生产企业应该“供给侧改革”,设计制作一批款式、颜色、使用体验都能区别普通筷勺的餐具。

  同时,在餐饮企业应该建立“文明餐桌志愿者”制度,像“控烟志愿者”一样及时劝导和鼓励消费者使用 “公筷公勺”和“分餐夹”。

  作为行业监管部门,也应该考虑到餐饮企业购置“公筷公勺”以及相应设备的成本问题,以发放消费券、打折优惠等形式适当降低企业购置成本;对于主动积极落实“公筷公勺”的餐饮企业,也可实行奖励政策,鼓励经营者。

  据悉, 虽然“公筷公勺”打通“最后一公里”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但甘肃省推进《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和文明餐桌的行动计划依然非常坚决。甘肃要求6月底,省级文明城市和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率先全面实施文明餐桌;9月底前,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全面实施“公筷公勺”;12月底前,全省各类餐饮服务单位全面覆盖。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