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行业研究 > 应用技术 > 正文

牛奶“禁鲜”再起争议 奶企代表呼吁解除禁鲜令

2006/4/24 11:24:00 来源:网友
  将于6月1日全面推行的“禁鲜令”再生争议。日前,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19个省市的奶业代表在四川省奶牛养殖大县洪雅县召开的“西部乳业发展形势研讨会”上依旧持反对态度,认为去年国务院办公室24号文件已使《通则》“禁鲜”失去基础,呼吁解除“禁鲜令”。  

  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于去年10月1日起实施,由国家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写的指导性文件《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同时生效。根据这两个文件,我国奶制品的外包装上将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而必须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这一规定被乳业界称为“禁鲜令”。但稍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表示,对于部分标签库存量大的企业,经批准可适当延长使用期限,最终期限不得超过今年的6月1日。

  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总工程师杨代明告诉记者,市场上的“鲜奶”并非真正鲜奶,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种:即“生奶”,即“直接从奶牛身上挤下,未经加工的奶”,市场上一般没有销售;“巴氏消毒奶”,即“生奶”经过80℃以下加热处理,仅保留奶中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特点是“保质期不长,且需要冷藏”,目前市场中的所有“鲜奶”正是这类;“瞬时超高温灭菌奶”,它经过130℃-135℃的加热消毒,虽然其营养成分没有“巴氏消毒奶”高,但由于达到了国家标准的无菌状态,因而能常温保留;还有一种就是由奶粉加工调制而成。

  “事实上,一个‘鲜’字之所以引起奶业一片哗然,其原因不只是改变标签和包装设计那么简单,这还是一场关系到高温灭菌奶和巴氏消毒奶两大阵营的市场争夺战。”我省乳业老大亚华乳业的相关负责人对此分析说,目前,高温奶凭借可长期保存和相对廉价的优势占据了中国乳业近70%的市场,各巴氏奶企业只能在“鲜”字上大做文章,苦苦维持一方天地。该负责人认为,巴氏奶如果没有了“鲜”字招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号召力将更显不足。如果“禁鲜令”得以实施,这些企业都将遭受致命打击。

  据透露,现在有部分高温灭菌奶企业使用进口奶粉还原液体奶。目前进口奶粉到岸价约为每吨1.5万元,可还原8吨液体奶,而8吨鲜牛奶收购价则在2万元以上,这些企业的利润可想而知。一旦巴氏奶在包装上不能采用“鲜奶”字眼,仅凭“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的标签,消费者极易混淆。“若这类企业此次乘虚而入,得益的将是大量的外国奶粉生产商。”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