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石蛙卵的人工孵化技术

2010/4/21 8:54:00 来源:网友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2~3毫米,卵外层胶质,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受精卵开始发育至蝌蚪孵出,整个孵化期是胚胎发育的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5~30℃,pH值中性偏酸为宜,孵化密度每个孵化池一窝不可分开。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在产出后5~10分钟,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5~30℃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6%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8天,孵化率达85.3%。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应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
   
    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整体性,勿搞破、搞散、搞碎,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永质等要求,水温15~30℃,水深15~20厘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氧气,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温度是孵化的主要生态条件之一,它比起牛蛙的孵化温度来说低了些,高温对其孵化很不利。温度过高,会使胚胎发育到某个阶段停止,最后坏死,其中尤以发育到神经胚这一段时期死亡率最高,这是因这个时期胚胎正处于神经管的形成、脑的分化、原始消化管形成及胚层的初步分化时期,对外界不良环境反应特别敏感的缘故。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