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产业经济 > 酒品行业 > 正文

黄酒,抓共性还是强个性

2010/5/20 10:11:00 来源:网友

    共性品牌,就是具有诸多共同特性的品牌,或者指某一品类,比如像绍兴黄酒、法国红酒、川酒、皖酒等。而个性品牌是包容于共性品牌之中的单个小众品牌,像绍兴酒中的古越龙山、会稽山,川酒中的五粮液、泸州老窑,红酒中的拉菲、拉图等。

  共性品牌,就是具有诸多共同特性的品牌,或者指某一品类,比如像绍兴黄酒、法国红酒、川酒、皖酒等。而个性品牌是包容于共性品牌之中的单个小众品牌,像绍兴酒中的古越龙山、会稽山,川酒中的五粮液、泸州老窑,红酒中的拉菲、拉图等。

  综观近年来黄酒企业的发展,虽然增长幅度不小,但与啤酒和红酒的发展势头相比,这种增长显得不够扎实和稳健。

  目前,全国有黄酒生产企业900多家,总体数量不少,但真正有品牌的不多。近年来,不少企业、商家包括产业外的资本都看好黄酒,但迄今没有出现特别强势的黄酒品牌。

  2008年,全国96家规模以上黄酒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4.62亿,尚不及一家饮料企业或白酒类生产企业。虽然,黄酒业也涌现出了像古越龙山、会稽山这样的全国品牌,做得也很不错,但合力不够,也缺少托起整个产业的支撑力。

  这些年,“会稽山”一直致力于营销模式的创新和探索,从上世纪90年代末在绍兴酒中首次推出酒文化珍藏卡、进入黄酒拍卖行,到后来的会稽山酒卡和酒庄;从5000元一坛回购会稽山自产20陈酿到国内首家开通中酒网上交易,我们试图通过统一宣传口径、统一视觉形象、统一包装形象等黄酒营销标准的打造,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做大蛋糕,共享发展机遇。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创新探索,感觉有一件事对黄酒品类的做大和推广造成了较大阻碍,那就是作为黄酒共性品牌的“年份”概念过于强化。

  回顾近几年黄酒创新方面较为成功的案例,不难发现,恰恰是淡化了黄酒的“年份”概念,“和”酒、“帝聚堂”、“石库门”、“土绍酒”、“水香国色”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度解剖,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品质、口感、包装等因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跳出了黄酒年份这一共性概念。如会稽山“水香国色”,简单的金、银、红三款产品,就彻底颠覆了消费者对黄酒传统的理解,取得了单品四年3个亿中国酒业风向标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当地邮局可订阅的好业绩,成就了时尚黄酒的新标杆,开创了黄酒的“水香国色”时代。

  本来,求同存异是人的通性,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尤其是崇尚个性的现代社会,过分地注重共性就容易抹杀个性,也会抹杀品牌的单体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大众来饮用黄酒,更加有利于黄酒品牌的整体推广,黄酒业可以推广“年份”概念,但不应刻意加以强化。虽然黄酒给人的感觉是越陈越香,但黄酒的个性化优势也显而易见,因为,并非所有的黄酒都能够做到越陈越香。酿酒企业的历史,作为技术活化的酿酒师傅,企业各自的工艺技术水平,酿酒选择的原料,原酒用水的取水位置,贮酒的容器和仓贮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酒的品质产生质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企业只能存在几年、十几年,而有的企业能够几百年基业长青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黄酒曾经依托个性特色,创造过共同的辉煌。上个世纪,无锡的惠泉酒、福建的沉缸酒、丹阳的封缸酒、山东的即墨老酒、大连黄酒、浙江金华寿生酒,以及绍兴老酒,以各自独特的地域、技术、原料、品质等个性优势,一度开创了黄酒业的快速发展时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少企业渐渐淡出了市场。

  黄酒要走向世界,个性品牌的成功必不可少,只有个性品牌崛起多了,共性品牌就能顺势而为。拿绍兴黄酒来说,80多家黄酒企业中,如果“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咸亨”这样的个性品牌成功得越多,绍兴酒这一品类成功的希望就越大,只有各大个性品牌的众人拾柴,才有绍兴酒这一品类的火焰高涨。

  这些年来,“会稽山”一直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公司一直在突出品牌个性和基因。比如,会稽山有“267年连续生产、连续赢利、专注酿酒”三大奇迹,有绍兴黄酒历史上的第一枚国际金奖――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有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拨款建造的绍兴酒中央仓库,有国家非遗项目“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唯一传承人王阿牛,有为小平同志晚年提供的特供酒等,正是这些独特的个性化基因,使得会稽山酒的品质独具一格,消费者愿意买,更愿意喝,最后口口相传,才有了今天绍兴市场上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和民众良好的口碑效应。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