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健康生活 > 习俗文化 > 正文

孔子饮食观

2010/8/17 16:55:00 来源:网友

    孔子是长期受到人们推崇的杰出人物,他倡导的饮食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食物原料要选择优质的,肉要切得细细的,做饭菜应该讲究选料、刀工和烹调方法,饮食是不嫌精细的。  

    “割不正不食”意思是说,宰杀猪、羊时割肉不合常度,是失礼的,食物形态也被弄坏了,所以不吃。  

    “席不正不坐”意思是说,筵席的四边应与屋子的四边保持相应平行,铺放端正,如果席子摆得歪歪斜斜的,有损于饮食的形制,那就不能入席了。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意思是说,在人家有用丰盛的肴馔招待自已,必须肃然起立,向主人答谢致意。  

    在孔子生活的“三礼时代”|《周礼》、《仪礼》、《礼记》|,烹调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宫廷里已能烹制“八珍”美食;这时期的饮食礼仪也制度化了。《礼记》所载“进食之礼”,连座位怎么排鸷盘碗怎么放,吃饭时不许把手散其热气,不许大口喝汤,不许剔牙齿等细微末节都作为礼仪加以规定。  

    孔子虽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自已却崇尚俭约,反对贪食。他注重美与善的统一,即使是一餐饭的时间,也不能背离“仁德”。“精食细脍”不能实现的时候,宁可食蔬饮水,也不能“违仁”。正是这样,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风格。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