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经营管理 > 食品营销 > 营销知识 > 正文

赵本山的管理转型(2)

2012/2/21 16:10:00 来源:网友

 “本山”的管理转型二:从师徒管理到组织管理,师徒化运作对应的“小农”文化,组织化对应的是“公司”文化。

  在中国做文化,能逃脱“师徒”形式的几乎没有,很简单,文化这种无形的技艺,除了靠“传帮带”的传统方式外,你至今还很难找到一个更好的传承方式,那种希望靠规模化来解决传承问题的文化专家,往往最后得到的是失望。

  为什么?因为文化产品的天然属性是:人即产品,产品即人。文化如果脱离了人本身,就没有了存在的生命力,而涉及到人的层面,你很难用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来量化不同个性和风格的人。比如小品就需要天赋,如果你的大脑中真的没有这些材料,哪怕你是“巧妇”,也很难早就另一个赵本身,而“才华”和“天赋”,你说,该怎么实现标准化?

  但这里恰恰存在的一个悖论是:如果没有“师徒化”传承,就很难有文化产品的永续传播;而如果没有“组织化”运作,文化产品就很难落地生根,发扬光大。解决这个悖论的关键是,在文化产品的制造初期,仍需要传统的“师徒化”传承,而到了产品化和规模化后期,就必须借助于“组织化”运作,实现产业化。

  其实,文化产品如此,其他产品在生命周期之初,何尝不是如此。没有爱迪生,GE就没有后来的一统天下,尽管爱迪生经营下的GE几近破产。但如果在规模化阶段还坚持“师徒化”传承,就不免陷入商业上的“小农文化”:规模小、传承速度慢、客户定位与需求难以扩量等恶性循环中。(作者 杨继刚)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