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经营管理 > 食品营销 > 营销知识 > 正文

8万做“法国酒庄老板” 哈尔滨葡萄酒市场乱象调查(3)

2012/3/5 15:01:00 来源:网友

  见记者依旧没有掏8万元“做酒庄老板”的意思,这位代表再次提出建议,“要不你就拿个省代算了,这个便宜,4万元全搞定,我手里就有,直接从我这里提酒就可以了……”

  8万元“做庄主”、4万元“做总代”,这些报价确实让人很动心。要知道,如果真正想购买一个海外酒庄并良性运转,即便是在被称为葡萄酒“新世界”的澳大利亚,起动资金至少也要200多万澳元,法国则更高。

  随后,记者将这件事情告诉“圈内人”时,圈内人笑答,“他还是在坑你。”

  原来,销售代表所谈的8块钱成本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他们一般都是采用‘三精一水’勾兑假冒葡萄酒,里面一滴葡萄汁都没有,成本怎么会是8块,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葡萄酒,以每瓶750毫升计算,成本不会超过一块钱,可能比矿泉水还便宜。”

  对于监管的缺位,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我国,葡萄酒作为食品曾归口于轻工部门管理,而酿酒葡萄种植归口于农业部门或林业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一直延续至今。随着轻工部门的机构改革,葡萄酒产品不再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而各产区酿酒葡萄的种植又分别属农业、林业等不同部门管理,因此容易造成产业管理的缺位。

  定价:想定多少定多少

  对于行业内,散装酒冒充原瓶酒进行销售的事实,张宏并不否认。

  “国内不少保税区都新建了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国际分装中心’,大桶进口原酒就是在这里被分装到小瓶中,并被贴上‘原瓶进口’的标签。其实除了靠分装来谋利之外,葡萄酒的定价也很乱。”

  在做意大利红酒代理商之前,张宏曾代理过一款西班牙的红酒。

  “当时那款酒在西班牙售价是10欧元,我带样品回来给一位鉴酒专家品尝,专家暗示我酒不错,可以卖800元一瓶,甚至可以帮我找行业内的知名人士帮我做活动,推广这款酒。”张宏告诉记者。

  其实最初张宏对于这款酒的心理价位只有400元,受到“鉴酒专家”的怂恿,缺乏经验的他真就将这种酒定价到了800元,“出乎意料的是,这种红酒的销售情况尚可,赚了不少。”

  定价随意导致张宏做的不知名品牌红酒销售一塌糊涂,但是对于很多拿到相对知名品牌全国代理权的酒商来说,肆意定价就是他们攫取暴利的法宝。

  “如果你能拿到全国总代权,那定价多少基本就是你说了算,手握价格的主导权,你还会给自己定个低价吗?”一位圈内人说。

  行业:有人做初一,有人做十五

  有人做初一,就有人做十五。

  对于目前这种近似疯狂的行业现状,某法国葡萄酒集团中国区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候曾表示:“按照我的从业经验,市场不可能永远都是暴利的,未来的行业越懂行越尊重消费者,才能发展得越好,行业整合的情况不久或将出现。”

  而阳帝酒窖老总王森则表现出了对于行业乱象的痛心。

  “葡萄酒文化是需要培养和积淀的,我们阳帝酒窖一直在努力做葡萄酒文化的传播者,将大部分的资源投入到对消费者的引导上。但是很多无良酒商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甚至是违法谋取暴利的行为确实是损害了相当一部分葡萄酒入门者的积极性,有人努力建设,有人肆意破坏,对于整个葡萄酒行业而言,这就是现实。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消费者更了解葡萄酒,尽量教会消费者,让他们避免上当,”

  不论是葡萄酒酒庄还是葡萄酒代理商,未来在中国的成长都有赖于消费者的认识与长期支持,所以让消费者成为葡萄酒的“专家”,让他们理性认识葡萄酒很重要。有专家认为,虽然目前进口葡萄酒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期,但由于代理销售市场混乱、造假现象普遍等问题,行业将进入“大鱼吃小鱼”的整合期。

  在采访中,虽然没有任何一位圈内人能给出行业进入淘汰期的具体时间段,但是所有人都相信葡萄酒知识越丰富的企业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正像王森所言,“代理商至少要读得懂酒标上的内容,至少要懂自己所代理的品牌,否则怎么向客户推荐?”

  24137和1386

  如果你走进超市或专卖店,你就会发现,进口葡萄酒如今在货架上已是琳琅满目。不仅品种多,概念也非常乱,很多消费者都无所适从。据《2009—2010年度中国葡萄酒行业市场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内地专门从事进口葡萄酒经销与流通业务的企业达到24137家,进口品牌达1386个。

  在每家超市内,都有各种品牌的进口葡萄酒,少则十数种,多则上百种,令人眼花缭乱。其中部分葡萄酒只标注了原产国,但也有的除了标注原产国外,还在标签上特别注明“原装进口”,此外也有在标签上标注“原瓶进口”、“原酒进口”的。究竟哪种才是正宗的原装进口酒?面对混乱的市场,相信不仅是消费者,就是酒类经销人员也不一定能说得清楚。

  最让人感到扑朔迷离的还是进口葡萄酒的品牌市场。在哈尔滨市场上,仅以“卡斯特(Castel)”为名的葡萄酒,就有“法国卡斯特兄弟股份有限公司”、“法国卡斯特集团”、“法国卡斯特集团兄弟酿酒有限公司”、“法国卡斯特集团兄弟国际葡萄酒有限公司”等多家不同的制造商。而事实是,除了第一个之外,其他几家都是“山寨”制造商。由于大部分消费者分不清真假葡萄酒的区别,因此知名度较高的“卡斯特”也成为假冒葡萄酒的重灾区之一。

  鱼目混珠的进口葡萄酒市场,已经让我们真假难辨。针对当前国内的行业乱象,我们呼吁,进口葡萄酒经销商和代理商应该进行行业自律,同时建议国家进行干涉,加强监管,并加大整治力度。对葡萄酒整个行业进行规范,使市场能够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