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经营管理 > 食品营销 > 营销案例 > 正文

Windows 8:Fly Or Die(3)

2012/8/28 9:18:00 来源:网友

  微软的软肋还是在于战略性创新不足。在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发展上,微软四面出击,但缺乏致命的一击或临门一脚。基本面上的原因在于云加端战略具有顶层的缺陷,端拖了云的后腿。

  从利益角度观察,最现实的,采用HTML5有利于攻入竞争者的操作系统和平台,而不放弃Silverlight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如果过于激进,完全抛开Native Apps去搞Web Apps,微软软件强而服务弱的劣势就会放大;如果过于保守,像苹果那样躺在Native Apps既得利益上,微软又没有苹果硬件和Store那样的资本。

  尝试手机瘦终端如何呢?从技术能力看并无问题,但从利益上看对微软又能有什么好处?微软不同于Facebook和雅虎,它的收入结构并不以广告为主,硬件高配、软件复杂更有利于它。说到底,微软还是长于做软件,而互联网却以服务为主,何况将来还会以云和大数据为主,微软又没有决心像IBM那样向服务彻底转型,这就没有办法了。Windows8寻求与ARM配合也很难重现Wintel联盟的辉煌。

  微软无法进行颠覆式创新的商业根源

  以上是从技术角度的分析,我们再从商业的角度看Windows 8。所谓“Win 95以来的最大创新”,并没有跨时代(从1.0跨到2.0)的根本变化。如今的微软已经无法像成立之初那样,通过颠覆式创新,改写行业发展的轨迹。

  移动互联网2.0时代需要颠覆式创新。这种颠覆式创新至少有三大要求,一是从用户体验出发,化繁为简,向瘦终端转向;二是由软件向服务升级;三是建立服务收费模式,将收入结构调整到以服务为主。而微软做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微软的商业理念有一定关系。

  微软的第三个重要日子,没有实现对第一个重要日子的跨越。第一个重要日子奠定的微软的核心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微软的禀赋根据环境变化而进行调整。

  微软的核心价值观,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的进行定位的。这表现在它的使命上,是“激发个人潜能,实现企业潜力”。近年来,微软开始强调用户体验。但这种所谓“体验”,往往是朝着(软件)复杂化、(硬件)高档化方向定义的,被认可的体验,需要有利于以生产者为中心,“激发个人潜能,实现企业潜力”。用户的真正地位,可以从微软产品打开包装时用户合同中的一句话看出: “用户使用本软件造成的任何损失,微软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相当于:吃了我们的东西闹肚子,本饭店概不负责。

  这种生产者定位,又进一步窄化为软件产品定位。在1976年盖茨致电脑爱好者的公开信中,他指责共享、免费使用软件的习惯,呼吁用户为软件付费。“如果软件可以自由拷贝的话,以后还会有谁去编写软件?”这里把生产者中心的价值观,窄化为软件产品收费的模式。

  不用说互联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潮流,仅从产业升级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的两大进展,都不符合微软的原教旨。一是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定位,日益从软件业向服务业升级,而微软还在强调以产品为中心,这限制了它像IBM那样转型升级,也无法像Facebook那样提供服务;二是移动互联网强调产品免费而服务收费,而微软还在把产品收费,当作涉及价值观的教条和原则。这限制了它像谷歌那样沿开放的云计算方向创新的战略机动性。按说,SaaS主张的软件免费,服务收费,并不违背生产者利益。但上述价值观,成为微软抵制云服务(例如在软件产品免费上)的思想根源。

  换句话来说,微软的核心价值观本身就与互联网要求的方向有一定距离,而这个核心价值观又与企业禀赋(软件产品定位)没有完全分清,这使微软无法根据移动互联网所要求的三大变化(以消费者为中心、向服务升级、产品免费而服务收费)调整自己的禀赋。这是微软如今无法进行颠覆式创新的根本原因。

  微软的确有实力构建全球第三大移动设备智能系统生态链的,但在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系统已经实质上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之后,Windows RT平板电脑有多大机会?

  本月初的台北电脑展上,微软全新的Windows 8系统可谓大出风头,从电脑厂商宏、华硕、三星,到芯片巨头英特尔、AMD、NVIDIA,所有的展台上都呈现着各种炫酷的Win8产品,除了笔记本、超级本,搭载RAM架构Windows RT系统的平板电脑华硕Tablet 600等正式亮相,这意味着微软正式进军平板电脑领域,iOS、Android、Windows 三大系统三足鼎立的战场从智能手机蔓延到了平板电脑上。

  在后PC时代的背景下,平板电脑越来越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iSuppli预计,今年全球平板电脑销售量将增长85%,至1.266亿台,2013年将再度增长63%,到2016年将增长到3.504亿台。微软过去没有意识到平板电脑的重要性,此番推出基于ARM的Windows RT版本进军平板市场,也是配合Windows发布后正式启动的“云+端”全平台战略的重要一战。

  但问题是,在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系统已经实质上占据巨大份额之后,Windows RT平板电脑有多大机会?

  技术上,并无优势

  事实上,无论微软如何为其即将上市的Windows 8夸口宣传,至少在移动平台上,相对已经成熟的iOS和更新速度极快且开源的Android,Windows RT面临的是一个落后的生态系统,这意味着缺少可以兼容的应用和硬件设备,同时对现有应用的向后兼容性有限。

  微软意图以Windows的垄断地位促成移动端的发展,但Windows本身的优势也是在它大量的专业非专业的软件资源,Metro如果是微软给Windows设定的未来的话,那置这些传统桌面软件商于何地?从微软公布的WIndows RT 的API来看,开发者如果想让应用完全兼容Windows 8的话(包括支持ARM CPU),需要用 Metro/Win RT完全重写应用,这相当于要所有软件厂商都重新开发一套基于Metro的产品!

  从这个角度看,Windows 8能否在传统PC和笔记本上打开市场都是未知数,指望其边际效应显然不大现实。而且问题在于,既然Metro风格和传统Windows是这样泾渭分明,勉强融合在一起是不是差强人意?

  此外在Windows体系内部,ARM还面临着来自于英特尔的竞争压力,后者正在推动其基于x86处理器的超极本及其他Windows 8电脑。从性能上来说,ARM设备无法与X86设备的功率相比。宏董事长王振堂就曾直言,根据工程师研究,除非使用64位ARM,否则性能问题将是一大瓶颈。

  其实微软很久之前就推出过TablePC版XP,到Windows 7还加入了多点触控的支持,像Thinkpad的X220t就是典型的TablePC。后来微软又推出了不带键盘的TablePC即SlatePC,这就完全是一台平板电脑了,三星、华硕和惠普都推出了Win7系统的SlatePC,当这些平板电脑装上Windows 8以后,Metro界面下手触操作变得顺手,而切换到传统桌面后用触摸操作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甚至当你把它连上键盘鼠标就是一台全功能的PC,能做PC的任何工作,运行PC上的数百万种软件,其性能和兼容性是iPad等ARM平板完全不能相比的。换句话说,X86架构下的Win8平板电脑才有可能与iPad在技术框架上一争高下,但问题是这类产品面世已久,但却被iPad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价格贵得离谱!

  应用上,面临短板

  平板电脑的畅销,不仅在于它本身小巧轻便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多样的应用程序,所以开发者的态度对于一个平台来说至关重要。

  自从颠覆性的开创了iPhone和iPad时代后,iOS应用阵容越发庞大。在过去4年中,iOS平台吸引了无数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开发者,应用总数超过60万(其中超过五分之一专门针对平板电脑开发),下载总次数也已超过300亿次,共享给开发者的分成收入超过50亿美元。对此Android平板都一直束手无策——虽然Android系统对屏幕大小的适应性令人满意,但专为平板设计的应用实在少的可怜,而微软很难去做到Android做不到的事情。

  对于追求平板电脑性能、实用性和可玩性的用户,他们的目标显然是iPad。应用短缺是Windows RT致命的弱点,一个预装的Office虽然堪称重磅应用,但会有多少用户用平板编写Word文档和Excel表格呢?他们要玩游戏、看新闻、看视频,而现在Win8的应用商店中应用接近于零。即便相对Apple Store给开发者70%的收入分成,微软开出了80%的价码来吸引开发者,但问题的关键是,Windows RT提供的开发环境似乎并不能使开发者满意。

  从微软现在提供的API来看,缺少直接的磁盘访问、高度异步操作等都让人颇不习惯。虽然这些API本身并不算大问题,但Windows系统平台上从来就没有支持过这类平板风格的应用程序,所以当下既有的各类资源显然无法发挥作用。这意味着Window开发者的固有的经验、知识体系以及过去所编写过的全部程序在Windows 8中都毫无用武之地。

  Windows的巨大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拥有极大的兼容性,通过丰富的第三方软件吸引企业用户,成为名符其实的“生产力工具”,但在平板电脑市场,这部分用户还有待开掘,因为现在平板电脑普遍仍被视为一个数码产品而不是电脑,最多用来演示或阅读文档等简单操作。Windows的兼容性为它积累的数百万款应用,Windows RT版本的平板上是无福消受的。Windows RT在UI上和以前的Windows用户习惯的桌面环境也完全不一样,虽然它也有桌面环境,但问题是,既然要用桌面,那升级Win8干什么?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