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经营管理 > 食品营销 > 营销案例 > 正文

匹克转型提升品牌营销(2)

2012/10/9 16:51:00 来源:网友

  这就是匹克看上去矛盾的地方。要做网球,更希望提升品牌;要国际化,更希望通过国际化赢得本地认可;要做一线城市,却将根本仍然放在二三线城市。

  这其实也是李宁、安踏等国内体育运动品牌的共性。这一切的背后,是国内体育运动品牌竞争的日趋激烈。

  与国内体育运动品牌的龙头李宁相比,或者与安踏相比,匹克的个头相对较小。但当体育营销成为体育运动品牌的生命时,匹克也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激烈的品牌混战当中。

  品牌混战

  中期报告显示,期内匹克的广告及推广费用达2.04亿元,约占全部营业收入的11.3%,与去年同比有大幅提升。但与李宁、安踏相比仍然有差距。

  李宁中期报告显示,期内营业收入约为45.05亿元,利润5.82亿元,利润率为12.9%。其中,广告及市场推广开支达到约5.9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3.2%。

  安踏的同期数据是,期内营业收入约34.53亿元,利润7.6亿元,利润率高达22%。其中,广告及宣传开支达约4.1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2%。

  相比之下,均宣称注重研发的各品牌在投入上却相对较小。李宁的研发成本占营业收入的2.5%,安踏的这个数字是2.9%,匹克则未公布相关数据。与研发相比,李宁等深知品牌营销才是生命。

  正如匹克在中期报告中所述,期内营业额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增加,而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基于其成功的品牌推广及营销策略。李宁和安踏也均有类似表述。

  三大体育运动品牌均不约而同地看到,中国城镇化进程以及工资收入水平的提升,将为他们提供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而抓住这个机遇的核心就是品牌建设。

  匹克自身的发展轨迹就是这一论断的证明。2005年之前,匹克还只是一个在国内小打小闹的篮球鞋品牌。2003年,匹克签约国内篮球明星刘玉栋为代言人。但许志华事后承认,效果并不明显。只有2005年,匹克签约美国NBA球队休斯顿火箭,并将“中国匹克”的大型广告标语推到火箭主场的时候,匹克才真正为国人认识。

  与此同时,李宁、安踏等同行也已经进军国际体育领域。如今,仅在NBA三大体育运动品牌都各自罗致了多位球星。在网球领域,彭帅、晏紫和柳比西奇被李宁瓜分,郑洁和扬科维奇被安踏收归帐下,匹克已经是一个后来者。

  匹克在去年的年报时即明确,要进军更广泛的体育领域,而不是匹克一直着力维护的专注于篮球。为此,匹克的品牌重塑必须先行。与此同时,李宁和安踏也已展开品牌重整,举措和力度都相当大。

  相比上半年的品牌推广投入,下半年亚运会和NBA等国际赛事相继而来,李宁和安踏都预测下半年的相关投入将更大。事实上,这些中国体育运动品牌已经开始着手去2012年伦敦奥运会寻找机会。(记者 魏黎明)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