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经营管理 > 食品营销 > 营销案例 > 正文

好声音,好生意(3)

2012/10/12 10:54:00 来源:网友

  电视节目大制作时代

  在中国传媒大学讲师、星空传媒项目顾问徐帆看来,《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电视节目进入大投入大制作的时代。

  “传媒业体量太小。十几年前,制作公司都是小作坊式,而现在开始向大制作、大生产的时代,需要基金等方式来融资,以支持高额的制作费用。光线去年上市,制作能力得到提高,制作《鲁豫有约》《壹周立波秀》的能量传播也在谋求上市,说白了,这个行业很需要钱,不再是十年前那种模式。”

  但是《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运作,也并不意味着投资分成模式可以成为主流。

  “中国电视行业是一个相对保守的行业,大部分的电视台并不愿意做太市场化的尝试,他们握有频道资源,习惯作为甲方,让别人看自己脸色,不愿意麻烦,这是一种思维习惯。”徐帆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如是描述中国电视行业的现状。

  “体制外的电视制作方光线、星空以及其他中小型制作公司都有过这样的意愿,但此前一直没有成功。其原因一是没有很好的内容产品作为支撑。电视台或者制作公司,担忧节目不够好。第二,投资分成模式对于制作公司等民营企业是利好,这种模式可以使他们增收,电视台返给制作方的利润也很多。但是电视台并不一定会积极参与。”上述人士表示。

  在徐帆看来,这种模式要继续下去,需要很好的电视节目还要找到敢于尝试的电视台,“东方卫视已经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电视台,也不愿意玩。二三线电视台的开发,能不能推行开来并且成功,也要打个问号。”据了解,田明本想将《中国好声音》卖给合作多年的老东家东方卫视,但后来条件没谈拢,最后便转找浙江卫视合作。

  而在国外以英国为例,中小型制作公司是电视节目市场的主要提供者。“他们的体系非常清晰,电视台频道的采购人员需要担负很大的责任,购买的节目效果不好,可能会被解聘,有很强烈的激励和责任意识。而中国的电视台向制作公司购买节目,最后的板子不是打到自己的采购人员身上,而是制作方,采购方没有什么压力。”徐帆表示。

  风险不单纯是商业的。中国频道资源有体制的保护,是稀缺资源,体制内的身份,使得他们不愿过于市场化。“甚至有的电视台在某个时段买了一个节目,播出效果好后,撕毁协议自己制作。”徐帆介绍说。

  中央民族大学教师岳广鹏也认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诱惑很大,风险也很大,一不小心可能会血本无归。过于突出个性的节目放在传统文化稍显保守的中国本土,做不好本土化改良的话,今后难免会碰到各种问题。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