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经营管理 > 食品营销 > 营销案例 > 正文

张瑞敏:耐住寂寞打造国际化品牌

2012/10/12 11:16:00 来源:网友

 他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把一家风雨飘摇、资不抵债、甚至有人在车间中随地大小便的电冰箱厂,带上了全球大家电的头把交椅。

  他几乎赢得了中国企业家能够赢得的所有荣誉。1998年,他所开创的“激活休克鱼”并购模式,在中国企业中首个被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库,他也成了首个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在过去近十年中,他却几乎把全身心,投入到一场新的管理变革实验之中。在位于青岛市郊的海尔工业园大楼里,一条红色的条幅上赫然印着“2012模式创新主题: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

  和他同时代的中国企业家中,很多已经淡出管理一线,甚至彻底淡出了中国经济的舞台。被很多人认为喜欢不断突破自我、颠覆自我的张瑞敏,能通过这次“大考”么?如他所言,建立起一套接班人不那么重要的内在体制。

  这一理实验不仅对于海尔,甚至对于试图突围的整个中国制造业来说,都是重要标杆。

  8月20日,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访时,他不仅系统地讲述了这场已经进入“深水区”的管理实验,也谈到了他对最近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看法。

  新工业革命冲击

  HBRC:前不久你曾提到,正在发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制造业而言,就是由大规模制造转向大规模定制。那么,是哪些因素在驱动这种转变?

  张瑞敏:中国企业一般都在追求做大做强,在先做大还是先做强这两者之间,一直有争论。其实,最重要的问题是一定要做活,要适合时代的发展,否则再大再强也没有用,比如柯达。表演行业当中有一句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用到企业上也一样,没有小企业只有小经理,就看你的思维到底是怎么样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企业早转可能比晚转更有希望,原因就在于大规模定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市场为转移。德鲁克曾说过,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创造顾客。过去,顾客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主动权在企业;现在主动权是在顾客,你必须以顾客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不去实施定制,那肯定没有生存的希望。

  HBRC:这种变化会给全球制造业,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带来什么挑战?

  张瑞敏:数字化制造技术的进步,使得制造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大规模定制在操作层面、制造层面的一些障碍和问题,正在逐渐消除。可能很多人觉得还很遥远,但实际上已经近在咫尺了。

  在大规模定制时代,全流程参与是一个重要特征:从设计到制造,从员工到用户,包括内部设计人员、营销人员,甚至车间普通工人,大家都能为满足用户的需求做点什么。因此,对于国外厂商来说,如果在中国外包,怎么去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这样所有人没法参与,或者你参与了,外包了再运回去,什么都晚了。所以本土化制造或者说回流,是必然趋势。

  HBRC:近几年日本家电行业的业绩普遍下滑、亏损,去年海尔还收购了三洋的白电业务。这一衰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有关么?

  张瑞敏: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企业其实一直是中国学习的榜样,包括他们的企业精神、管理方法,比如全面质量管理(TQM)。日本早年取胜的原因,一个是它的团队精神,一个是年功序列。在大规模制造时代,这两个因素使得日本制造的质量最好,成本也很低,因而市场也最好。

  可是现在要大规模定制,满足个性化需求,麻烦就来了:因为日本企业的组织越来越庞大,尽管所有员工执行力依然非常强,但很有可能是错误问题的正确答案。哪怕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往在全世界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几十年不去变革,也会出大问题。

  海尔在并购三洋之后,改变了之前只能升不能降的人事制度,建立起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机制。很多日本企业也想跟着学,但很难下定决心进行自我颠覆。就象清末的时候,要改变科举制,几乎遭到了全国读书人的反对。

  HBRC:中国制造业要顺应这一潮流,甚至寻求适度领先,当务之急该怎么做?

  张瑞敏:这个方面我现在真是还没有怎么想好,但是我觉得可能会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在这个阶段,可能主要的先解决企业模块化的问题。有人说21世纪是“乐高世纪”,企业发展就像堆积木一样。先模块化之后,大规模定制就有了一个基本条件。

  再往前发展,我觉得可能会像里夫金(Jeremy Rifkin,《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作者)所说的,带来了整个工业体系和大企业的改变,变成了分散型加合作型;可能不再是一个庞大的企业,而是分散为很小的企业,相互合作,外部提供各种平台。就像现在网购一样,一个网店可能只是在一个家庭里,万万千千网店组成的合作平台很大,仓库、物流、银行,这都是支持的平台。

  今后是不是工业也会这样,也会是很小的小作坊?很难说。我觉得这有点像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一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纺织机械解决了小作坊问题,变成了大工厂;现在可能又回到了小作坊,当然这个小作坊和当时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但是至少目前对企业而言,应该先解决的还是模块化的问题。

  HBRC:模块化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从大规模制造转向大规模定制必经阶段吗?

  张瑞敏:这个模块化,其实还是一个端到端的概念。目前已有雏形,但还不大灵活。比如说一套模块可以变换出20个型号,但在这个范围之外,需求就满足不了。换句话说,就是怎么样真正获取和满足用户的需求,还有距离。说到底,模块化必须是一个全流程的,必须能够满足用户全流程的体验。要完全实现我们和用户之间这种互动融合,还有很大的距离。

 “人单合一”实验

  HBRC:过去几年,海尔一直在进行“人单合一”自主管理实验,是不是恰好顺应了这一趋势?

  张瑞敏:其实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整个组织结构的“正三角”,变成了现在的“倒三角”。但再往前推进的时候,管理层很不适应:原来我下达一个指令就行了,现在反而是要给一线的团队提供资源,没完成任务我要负责任。

  我们最后想做到的,不仅仅是把“正三角”变成“倒三角”,而是把它变成一张“网”,真正变成一个个的节点。原来的管理模式是从上到下下达指令,现在你只是这个网上的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和别人之间必须提供资源,在我们内部就叫做“连线”,你必须连上。

  这张网其实也不是目的,我们是希望它和用户个性化需求那张网能够合到一起去。这就意味着,我们这张网上某一个节点,所具体对应的可能是市场某一个产品线或者某一个社区。传统古典管理理论是把企业变成静态的,现在我想把它变成动态的。所有创造需求的资源,我给你提供;然后如果创造资源有什么问题,全是你的责任。这也正是海尔正在尝试的“人单合一”的核心思想。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