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经营管理 > 食品营销 > 营销案例 > 正文

央行为何不降准?(2)

2012/10/24 16:50:00 来源:网友

  为什么有必要降准?

  理论上,在经济下行阶段,要想提高银行的放贷意愿,或加大资金供给,需要做的是降低负债成本,提供稳定的负债来源,于是应当降准;如果要提振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需要做的是降低银行贷款利率,使之更接近借款人所能承受的价格,亦即降息。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今年六七月份两次降息的同时扩大了存贷款基准利率浮动范围,由于银行存款竞争激烈,其最终效应是,存款利率的实际下降幅度,小于贷款价格的实际下降幅度,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负债成本的相对上升,影响了其资金供给的积极性。

  考虑到实体经济下行阶段,企业信用风险增加,银行从风控角度出发,是希望获得更高的贷款价格的,而降息与扩大浮动范围与这一愿望并不相符。这是因为,大企业往往是基准定价,在债券融资剧增带来的脱媒冲击下,还可能带来向下浮动的压力;而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历来以上浮为主,并且往往是一浮到顶,扩大浮动范围作用不大。

  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降息预期越来越微弱,因为当前的现实并非企业不需要资金,信用扩张还在继续,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求钱若渴,欠缺的是供给,是银行那颗放贷的“心”。

  在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偏高的情况下,通过降准向商业银行释放资金,提高其贷款投放意愿,继而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为什么迟迟不降准?

  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回答的是,既然逆回购无法真正替代降准,并且降准是有必要的,为什么央行迟迟不降准呢?

  从“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出发,主流机构分析认为,目前央行迟迟不降准,一是约束银行的放贷能力,限制新增信贷供给;二是为了减弱货币政策的宽松信号,控制房价的上涨压力。

  央行不降准的背后,或许有着更长远的深意。通过使存款准备金率处于高位,可以限制货币供应量扩张,推动经济转型。尽管长期来看,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达到这一目标,短期内,央行只能通过维持偏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避免2009年天量信贷重演。

  与此同时,降准虽然是必要的,却不一定是必需的。一方面,降准要实现的流动性宽松目标,基本可以被逆回购取代;另一方面,逆回购所不具备的提振实体经济的职能,可以间接通过提升直接融资占比来实现,即通过维持资金面相对宽松,为债券供给放量创造条件,大力推进债券置换贷款的进程。 .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