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产业经济 > 豆制品行业 > 正文

忠县徐宗权:让豆子“长”出完整产业链

2014/11/11 16:58:00 来源:网友

对于新立镇文笔社区的徐宗权来说,创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几年来,他开了豆制品加工厂,种了上百亩水稻,还打理了蔬菜基地。干啥都成功,到底原因何在?

务工打基础 返乡创业

先到沿海淘金储备经验,再回乡创业,这是很多创业者选择走的一条路。

重庆瑞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宗权也一样。外出务工时学本领、积蓄资金,然后回到家乡瞄准商机——通过改良传统的豆制品加工工艺,使自己成了一位响当当的“豆制品加工大王”。

成绩优异的徐宗权因为家境贫困而辍学,早早踏上打工路,凭着踏实肯干的劲头,从建筑小工做到了能够独立带领一帮工人的包工头。

“金窝窝、银窝窝,都不如家里的土窝窝。”徐宗权说,“在外时间久了,还是想回家乡做点什么。”

2010年,徐宗权觉得,回家的时机成熟了。

四处寻商机 瞄准豆制品

回乡后,徐宗权与朋友一起搞农业开发,通过种植大棚时令蔬菜挖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但他并不满足,还想继续扩大规模、增加效益,于是决定到璧山县健龙镇去“取经”。

“我有一个种植蔬菜的师傅在那里,本来计划去他那里学习种植技术,但那里的一家豆制品加工厂却深深的吸引了我。”徐宗权说,那家豆制品厂虽然规模不大,但通过把加工的产品送往主城菜市场批发,效益非常好。

看到豆制品营养丰富又备受欢迎时,从小爱吃豆制品的徐宗权从中嗅到了一丝商机,决定独立创业,从事豆制品加工。

回到新立镇,徐宗权立即定做了石磨,专做原生态的豆制品,产品在周边迅速走红,但是效益却始终上不去。

“小作坊再也不能满足需要了。”徐宗权说,他开始琢磨如何改良工艺既扩大产量而又能保持产品原味。几经思量,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投入290余万元,在新立镇中岭村9组新建了2600平方米的生产厂区,新开挖了近150米的厂区道路,购置了自动天然恒温豆腐、豆芽、豆皮等精生产加工生产流水线1条,还聘请西南大学教授指导豆制品生产加工。瑞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模有样地成立了。

公司运行之初,徐宗权一边组织工人培训,一边到处联系销售渠道和网点,忙得不亦乐乎。

增加投入 完善产业链

企业步上正轨后,他又着手建立大豆种植基地,先后与600多农户签订大豆种植回收合同,建立了500亩大豆种植基地;推动新立及周边乡镇大豆加工业由传统向专业化发展,将周边大豆加工业生产能力提升到了年加工大豆170余吨,300人就近就业。

在助力发展大豆加工产业的同时,徐宗权的豆制品加工厂不但实现年加工大豆140余吨,还能为300余头生猪提供130吨环保饲料——豆渣,为200亩柑橘果园提供80吨有机肥,年综合收益达475万元。

徐宗权还计划投资260余万元,配套建设一个500亩的柑橘基地和年出栏300头的生猪养殖场,力争在3年内完成纯天然大豆生产基地——纯天然豆制品生产加工——纯天然生猪生产——绿色环保柑橘生产的豆制品产业链。(记者 刘学科)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