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食品百科 > 水产品 > 正文

沙蛤

2015/5/14 14:55:00 来源:网友

据《连江县志》载:"花蛤是境内传统养殖项目,主要在敖江口和闽江口的晓澳、官岭、蛤沙等地泥沙海滩。人工养殖花蛤,始于明朝,清代已初具规模。"从前"蛤沙蛤"名声最响,在福州享有盛誉。每年夏季收成季节,每天都有运蛤船直达榕城,十分畅销。

一种生活于浅海泥沙中的蛤蜊。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忌桃雀蛤》:"海傍有蛤,背有花纹者土人谓之花蛤,无文者谓之沙蛤。" 明 冯时可 《雨航杂录》卷下:"西施舌一名沙蛤,大小似车螯,而壳自肉中突出,长可二寸如舌。"

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蛤蜊属的一种。是太平洋西部广为分布的种。贝壳大,略呈三角形,较薄。壳顶位于贝壳中部稍靠前方。腹缘圆,壳表具有黄褐色发亮的外皮。顶部淡紫色。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贝壳内面淡紫色,壳顶部颜色较深。铰合部宽大。前闭壳肌痕近方形,后闭壳肌痕卵圆形。生活在潮间带下区和浅海的细沙滩。珍贵的海产食品。中国福建省长乐生产较多。

贝壳2片,大形,质薄,略成三角形,长约5~7厘米,高度为长度的4/5,宽度约为长度的1/2。壳顶位于贝壳背缘中部稍靠前方,高出背缘,其前方略凹,后方较为凸出,腹面边缘圆。小月面近于椭圆形,椐面狭长,呈披针状。贝壳表面平滑,具有黄褐色发亮的外皮,生长纹细密而显明。壳顶淡紫色,腹面黄褐色,贝壳内面淡紫色。铰合部较宽,左壳主齿1枚,呈人字形。右壳主齿2枚,呈八字形;前后侧齿发达,呈薄片状,左壳1枚,右壳2枚。外韧带小,黄褐色,内韧带极发达,棕黄色。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浅,呈半圆形。前闭壳肌痕略成方形,背缘延长呈带状,后闭壳肌痕卵圆形。足舌状,肌肉发达。

生活于浅海泥沙滩。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用于肝肾阴虚,消渴,水肿,有利于高胆固醇 、高血脂 、患有甲状腺肿大、 支气管炎患者。

沙蛤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