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产业经济 > 食品相关行业 > 正文

北京:赤眼蜂自动化生产 助力农药减量替代

2016/7/29 15:31:00 来源:网友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之一,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造成玉米减产、降低品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是利用赤眼蜂寄生产卵的特性防治玉米螟、桃蛀螟等农田鳞翅目害虫的技术,具有绿色、环保、对人畜安全等特点,可替代或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北京市农业局植物保护站杨建国副站长告诉记者,玉米是本市第一大种植作物,近几年,为确保玉米田赤眼蜂供应充足、防治效果稳定,本市植保部门依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综合开发”等项目支持,加强了赤眼蜂自动化、产业化生产能力以及应用技术水平研究,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技术体系,可以为确保实现北京市《到2020年农药减量使用行动方案》,即到2020年农田化学农药使用总量控制在500吨(折百)这一农药减量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据了解,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其雌性成蜂喜欢将卵产在害虫卵内,在害虫卵内孵化成幼虫,并以害虫卵液为营养,从而破坏了害虫卵的发育进程,当幼虫发育为成峰后,赤眼蜂咬破害虫卵壳羽化,再去寻找新的害虫卵寄生,往返循环,将害虫消灭在卵期,达到了防治害虫的目的。

  北京市益环天敌农业技术服务公司高级农艺师张宁介绍,北京市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展赤眼蜂利用以及繁育技术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早,但是,以往由于无法突破规模化生产、产品储存、包装、运输以及田间应用技术瓶颈,与规模化生产、大面积防治需要存在巨大差距,每年推广面积仅占当时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的10%,近几年,通过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实现了赤眼蜂的自动化、产业化繁育,攻克了赤眼蜂产品储存、包装及运输等方面的多项技术难题,取得了10余项专利,组装了1条赤眼蜂自动化繁育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年生产能力达300亿头,产品也成为首个获得国家登记的天敌生物农药产品,可以满足本市玉米田的农药减量控害工作需要。

  北京市农业局植物保护站粮经科董杰科长告诉记者,2015年北京市针对二代玉米螟统一开展了释放赤眼蜂工作,全市防治面积80.82万亩,共释放赤眼蜂92.5亿头,基本实现全市全覆盖,有效控制了玉米螟危害,据统计,利用此项技术共节省化学农药202吨,今年,本市将在京郊继续推广应用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为核心的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进一步保障农田生态环境安全。

  北京市农业局植物保护站粮经科技术人员王品舒介绍,在采用赤眼蜂防治以玉米螟为主的农田时,可于玉米螟产卵初盛期,通过挂放赤眼蜂杀虫卵袋,释放松毛虫赤眼蜂1-3次,每亩每次施放1万-2万头;防治以桃蛀螟为主的农田,可于桃蛀螟产卵初期,挂放松毛虫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3-5次,每亩每次放蜂2万-3万头;防治玉米螟和桃蛀螟混合发生的农田,可挂放松毛虫赤眼蜂3-5次,每亩每次放蜂2万-3万头。 (人民网)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