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企业资讯 > 正文

伊利奶源基地引领农牧民致富

2001/9/28 0:0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每天清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碾格图村的伊利集团养牛示范小区里,附近的奶牛都集合在有鱼骨式自动挤奶设备的现代化挤奶厅挤奶。电脑通过识别钉在牛耳上的感应器,把即时分析的牛奶营养指数存入档案,伊利则按质付款,仅这一项,该村的月收入就达70余万元。截至目前,伊利累计投入了1.8亿元,在全国各地先后建设了标准奶站190个,建成奶牛小区6个。

与奶源的脆弱联系是导致国际乳业巨头先前黯然退出中国市场的巨痛,也是国内各企业不得不突破的瓶颈。因此,伊利把奶源基地建设当成奶业经济的基础来抓,早在1994年,就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的奶站。1999年5月,中国乳品工业协会在伊利总部呼和浩特召开了“全国奶源基地建设研讨会”,推广伊利“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的建设模式,用伊利人自己的阐述,就是三个有利于:与千千万万奶农形成了良性互动的经济共同体,引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在资源、经济、生态间找到了一条龙头大企业有所作为的结合点;从源头上保证原奶品质及终端产品的天然、安全、营养。这样,就创造了企业、消费者、农牧民的共赢局面,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1995年以前,呼市地区奶牛仅有2万头,牛奶收购多以中间商为主,奶农受到层层盘剥,拖欠奶款、折扣奶价时有发生,每头奶牛每年创收仅有500——1000元。自伊利建设基地以来,共为奶户带来直接经济收入近9亿元,全市奶牛存栏已达到9.16万头,人均拥有牛奶110.4公斤,居全国各大中城市之首,全市近3万户奶农,户均奶牛养殖收入超过7000元。加大对奶源基地的配套服务力度,从奶牛的饲养管理、饲草料营养成搭配、育种、改良及防疫兽医等各方面,进行科技下乡,落实到户,使奶源基地的原奶生产和奶牛自繁走上了科技之路。“九五”期间,伊利使10多万农牧民享受了专业化生产的规模效益,靠养奶牛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因为有伊利这个产业龙头的强力带动,呼市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奶业兴市”战略,把奶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市政府决定用5年时间将于旱陡坡263.7万亩地退耕还林、还草,呼市各所属旗县也均把奶业经济最关键的饲草料生产做为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的重点,广大农牧民也完成了养殖观念上的巨大飞跃,放弃了以往单一种粮的古老生产方式,开始了种草、养牛、售奶的产业化进程。仅呼市周边农民饲养成年奶牛63头,一年就要转化10多万吨玉米,给农民带来3亿元纯收入,“造”农粪近103吨,形成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良性循环的格局。

伊利认为,在全国各地的绿色奶源基地,是加入WTO后伊利参与乳业竞争长期的、基础的保障。记者 何羚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