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经营管理 > 正文

浓浓米香令人食欲大增 探秘淮安“有机米”

2001/11/29 0:00:00 来源:扬子晚报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淮安市农产品展销会上,淮安有机大米上演了一出让上海市民“惊艳”的“喜剧”。与上海人初次见面的“淮上珠”有机大米,在上海国际农展中心被当场煮好供人品尝,久久不去的浓浓米香,吸引了大批顾客,准备的筷子不够用,有的人就用手抓,香醇糯软的有机米,让许多“老上海”感慨:“二十多年没有闻到这样的米香了。”

  在这些市民里,许多人回家吃过一顿有机米后,甚至发动亲戚朋友也来买,有机米如此吸引他们,靠的是不打半分折扣的口味:用有机米煮成的米饭,色泽晶莹透亮,吃起来爽口香甜,不忍停筷;如用有机米做粥,连热气都清香扑鼻,粥面上还浮起一层米油来,令人看着就食欲大增。

  那么,有机米为何有如此优异的品质呢?记者昨日走访了淮安市的有机米生产基地,一探究竟。这个基地坐落在洪泽县岔河镇的施汤村,村子挨着白马湖,早晨薄雾轻笼,所到之处,空气清新,沁人心脾;农田四周的沟渠里,水清见底,乡邻们告诉记者,夏天到这里,沟渠里全是小鱼。

  站在田头,淮安市农业局局长陈家忠告诉记者,所谓有机米,就是优质无公害稻米,其标准比绿色食品更高,是“纯而又纯”的食品,由于生产有机米的全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转基因等人工合成物质,因此,只有在这样没有污染的环境里,才能生长出有机米来。

  晚秋时节,稻子早被收割,只有黄色的稻根还整齐地留在田里,走近可看到绿油油的一层红花草,密布在田间。主攻有机米技术研究的淮安市农业站站长薛朝标带着记者走上田头,他抓起一把红花草向记者介绍说,有机米种得好坏,关键在于地力,每年的9月15日左右,农民们把草籽撒到田里,长到第二年的5月中旬后,就开始翻田,并引水灌溉,红花草慢慢地被沤在田里,成为天然的绿肥,下旬时分,再把秧池里4月种下的稻秧插进田里,依靠着绿肥的营养,在148天的成长期中,每亩田只施少量的有机肥料,而这种有机肥料是用菜籽饼加入适量鸡粪搅拌、除臭、烘干而成的,这与化学合成的肥料截然不同,另外,化学农药、含有剧毒的除草剂都禁止使用,因为大量使用的农药多由有机化合物组成,残留物在自然环境下难以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不能全部排出,在体内积存造成慢性中毒。而慢性中毒往往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治虫防病用的是生物治虫法,而除草靠的是人工,如此严格的作业后,才能生产出真正无污染的稻子来。

  记者在一份由国家绿色食品定点检测中心北方检测所对“淮上珠”有机米进行的检验报告中,欣喜地看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中规定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的剧毒农药如滴滴涕等,在“淮上珠”有机米中未曾发现,其他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也只有规定值的百分之一至千分之一。

  记者在岔粮河库看到,这种米完全是定向收购的,按照预计产量、稻田面积从农民手中收购上来的稻子,被送到金湖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和普通加工设备不同的是,这里利用一套从日本引进的加工设备,可以使加工出来的大米不发热,且保持湿度在15度左右,如此加工而成的大米,米色呈半透明状,润泽如玉,营养元素也不会被破坏,口味更是不同凡响。

  而种出如此好米的农民,也总会留些稻子自己加工,正忙着在田里清沟理墒的农民施广琪告诉记者,自己加工的大米,不是自家平时享口福的,而是用来招待贵客的:“这么金贵的米,自家可舍不得多吃啊。”

  陈家忠告诉记者,国外有机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出现,到了七十年代已经大大普及,其价格是普通稻米的4到10倍,而国内有机米的种植,还刚刚起步。种植有机米的代价不菲,由于不使用化肥,产量比普通种植方法低三到四成,陈家忠向记者透露说,光是“淮上珠”所使用的种子,就是花150元一斤买下的原种,而普通的水稻种只需要1元1斤,“淮上珠”有机米的品质由此可见一斑。而他们这次却将价格压了下来,只是普通优质米的一倍多。他说,普通百姓都应当有享受“无害食品”的权利。

  记者从淮安市农业局了解到,淮安正着手与上海麦德龙和南京苏果洽谈合作事宜,有机米的香气飘上沪宁市民餐桌将指日可待。(本报记者 王晔 刘维扬)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