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经营管理 > 正文

突破绿色壁垒的另类渠道

2002/6/13 0:00:00 来源:壹食品中国网
  打破绿色壁垒的根本性措施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但在复杂的国际贸易中,进口国筑起绿色壁垒的主要因素并不都是质量问题。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另类渠道,突破绿色壁垒,成功地将农产品打出国门。
  ■“生的”不行,搞“熟的”
  山东省农业厅对外合作处副处长杨鲁勇说,中国不少农产品确实因质量问题被进口国拒之门外,但近年来,西方主要进口国却因为我国低廉的农产品冲击了本国农民的利益,而从贸易保护主义角度出发,对我国农产品挑三拣四。一些进口国当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时,就对我国农产品大开“绿灯”,当国内市场供大于求时,就利用其先进的检测手段找理由阻止我国农产品出口。
  我国一些农产品出口基地对此的应对办法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熟制品出口。中国大宗的畜禽产品出口主要以生制品为主。一些企业尝试把生制品改为熟制品,一则通过高温加工处理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二则因为出口数量少不会影响进口国农民利益。山东诸城外贸集团生产的肉鸡等畜禽产品质量很好,但近年同样遭遇主要进口国的绿色壁垒。去年,该公司与美国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合作,研制了10多种熟制品。在生鸡出口普遍受挫的前提下,诸城外贸去年出口4000多吨熟制品。
  ■“不能一棵树上吊死”
  鉴于各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标准不一,中国出口企业除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外,还应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不能一棵树上吊死”。
  不久前,欧盟再次对我国抛出技术壁垒,暂停进口我国水产品,但同样的我国水产品在日本等市场却供不应求。浙江一些外贸企业立即调转方向,成功开拓了欧盟以外的国际市场。结果虽然欧盟筑起了绿色壁垒,但企业损失却不大。又比如,欧盟对我国绿茶提高了检验标准,但日本对绿茶的检验标准还没有我国严格。这样,我国一方面尽快提高绿茶品质,一方面积极开拓检验标准低的国际市场。近年,山东潍坊的蔬菜产业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战略,在稳定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成功开拓了北美、欧盟、非洲等市场。
  ■让“销地”变“产地”
  农产品出口实施“走出去”战略,让“销地”变“产地”。一些农产品出口基地积极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避开“绿色壁垒”,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农产品。如寿光农民到韩国种植蔬菜,浙江余杭一私营企业投资60万美元到乌拉圭开发100多亩土地,种植葡萄等果蔬植物等,收益都非常好。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