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重塑传统饮食文化

2003/6/6 0:00:00 来源:中国商报
在刚果雨林中研究黑猩猩行为的动物学家发现,那里的黑猩猩每年要杀死辖区内10%的疣猴,黑猩猩们吃疣猴肉时发出的尖声嘶叫,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快乐。动物学家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黑猩猩猎杀吃食疣猴,可以为它们提供在植物食料中无法获得的蛋白质,能使它们体格强壮,而体格强壮对于争夺配偶权具有极大的优势。于是对肉类的贪求,便成了黑猩猩不可遏止的最原始的本能冲动。

  这种灵长类动物本能的冲动,今天还在人类的血液里流淌。万幸的是,随着文明的进程,形成了养殖业和畜牧业,今天的人类有足够多的家养动物提供动物蛋白,价格既低廉,味道也大为改善,获取又方便安全。这本来是一种进步,但遗憾的是,总还有一部分人无法根除体内的原始残留,仍把野生动物看作美味,当成上佳补品。

  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人类对饮食种类的选择,好吃是一种文化心理的结果,而吃好才是进食的目的。如我们一度以为鲜美无比的海参,在西方人看来,就是一种恶心的海底蠕虫。文化心理的形成过程本身极为复杂,如果出自科学、真实的依据,结果可能是健康、美好的;反之,若源自错误的观念和知识,行为及其结果则可能是盲目、愚蠢,乃至灾难性的。

  如今人们从自然界中直接猎食,本身既不经济,也不健康,可为什么还会有无数人情有独衷呢?

  除了中国饮食文化中许多关于野生动物肉食具有奇特治疗效果的错误知识谬种流传外,商家在暴利驱动下推波助澜、误导民众也是一大原因。高于普通肉食数倍乃至数十数百倍的价钱,使选择吃它的人在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方面有了炫耀的资本。吃得越野蛮,吃法越残忍,商家的收费就越高,食客的虚荣心就越能得到满足。商家的蛊惑无非出于利益。至于用价格昂贵的东西来标识身份,这不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庸俗的暴发户行为吗?

  野生动物具有奇特疗效的说法,从来没有被证实过,反倒是吃野生动物吃出怪病的事情不断出现。

  于是我们发现,在部分国人嗜好野生动物的问题上,野生动物其实并不“好吃”,而是因为人的“无知”,野味才变得“好吃”起来。(何洁)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